N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 澎湃新闻 极目新闻 中国新闻网
据新华社报道,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此外,今年全国预计有超过500万学生考研。大学生学习,可以去教室和图书馆,但是对于一些上班族或者已经毕业的备考族来说,想要找到一处安静的学习空间,就没那么容易了。于是,一种名为“付费自习室”的学习空间悄然兴起,成为一些人阅读和学习的新去处,同时也在改变着一些人的学习方式。
据说,比居家更有“组团学习”的氛围,比图书馆时间更灵活,比咖啡厅环境更安静私密……那么,大家对这样的付费自习室持怎样的态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付费自习室”中的逐梦人
央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付费自习室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和温馨便捷的服务,为很多非在校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毕业多年,但依然在为梦想而奋斗。
位于北京国贸附近的一家付费自习室,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配备了多种学习空间,既有安静整洁的沉浸式区,还设有键盘区和阅读放松区。而在北京中关村附近的一家自习室,插座、护眼灯是每个座位的标配,还有无线网络、储物柜、热水、空调、打印机等基本的配套设备。还有一些自习室里配备了午休、休闲娱乐等设施场所,部分自习室还上线了夜卡,提供24小时营业服务。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有的自习室推出了一系列增值服务课程。此外,在某平台上,很多家付费自习室都上线了新客一元体验卡,吸引更多新客到店体验。
记者发现,在自习室内,很多学员带了书籍、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有学员做练习题,有学员听网课,还有的学员通过电脑操作编程系统。在书桌上,许多学员带了水杯、抱枕,身后还放着厚衣服。在网络平台搜“自习室”关键词,各种充满积极向上含义的自习室名称弹出页面,价格最低1元到高达几千元不等,收费按小时卡、日卡、周卡、月卡、季卡和年卡分类,学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
赵孟霞在一家银行从事数据治理工作,去年,她成功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她告诉记者,考研前,为了选择合适的学习空间,她考察对比了多个场所。付费自习室是她的朋友推荐给她的,没想到体验过一次后,她发现特别适合自己。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她找到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小伙伴。虽然已经成功上岸,但如今,每到周末,赵孟霞还是会选择到付费自习室来学习,每每重温那段在这里奋斗的日子,都会带给她无穷的力量。
同样在付费自习室汲取到力量的,还有上班族董瑞宁,他已经参加工作30多年了,却是自习室的常客。在他看来,无论年纪多大,都要保持逐梦之心。
女性学员普遍多于男性
记者走访发现,付费自习室的主力人群是已经毕业的备考族,还有一些周末有学习、加班需求的上班族,但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女性学员多于男性。上海一家沉浸式自习室整理的数据显示,学生客户大约只占15%,更多选择付费自习室的是已经工作的成年人,80%的客户年龄在18~35岁之间,男女比例大约为35∶65。
“脱离学校后,学习完全靠自觉了。”一名林姓女士说,几年前她就有补习外语的想法,因工作繁忙一直断断续续,复习效果也不明显,起初她是在学习论坛看到有督促学习的线上小组,大家每日打卡签到,分享学习进度,有一定成效,后来有网友向她分享了一个线上学习自习室,下载一款手机软件,登录软件后可以选择线上自习室,记录学习时间。今年因多方面原因,工作清闲一些,她就决定到自习室学习。
林女士认为,选择付费自习室,不仅是“花钱买自觉”,也是“花钱买学习氛围”,在家学习,精力容易分散,看电视、玩手机诱惑太多了。来到自习室,就像回到大学时代,一群爱学习的人在一起,无论学到多少,有一种心安的感觉。
在林女士看来,付费自习室很好,空间不大,除了学习没有其他干扰,大家都在积极学习,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即便自己心生懈怠,看着周围的人都在努力学习,她也不好意思早走或偷懒。
记者还遇到了46岁的全职妈妈孙越,在照顾家庭、陪伴女儿之余,她最常做的事,就是到付费自习室来上自习。孙越说,在自习时间,她可以全身心做自己,阅读、思考、独处,对她来说特别重要。到这里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周围年轻人学习的氛围,让她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
已“下沉”到县城
近年来,随着各地推进学习型城市,群众对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有了更加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专家表示,付费自习室是公共服务空间的一种有益拓展,此外,付费自习室还衍生出了餐饮、文创等多元盈利模式,也是一种探索。
据介绍,付费自习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在日本、韩国兴起。在像日本东京这样的大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小,房屋多是木质结构,隔音能力差,学生们放学后都会相约去“读书室”写作业。发展到中国之后,付费自习室的业态出现了一些变化。比起给学生写作业的地方,它更像是共享经济的衍生物:从共享公寓到共享办公,再到共享书桌。背后是大城市漂着的白领一族逼仄的居住环境和强烈的自我提升需求之间的矛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付费自习室相关机构3600余家,不仅在大中城市,还“下沉”到一些县城。近期,“河北一县城开办超10家共享自习室”的话题,就在社交平台引发了热议。该县城人口32万余人,却有着十余家付费自习室。
一家位于山西的付费自习室品牌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有了22家门店,其中80%在县城。该品牌的一名合伙人向记者介绍,付费自习室有淡季和旺季,因为县城成本低,淡季也基本能维持开支,“居住人口达到1万人左右的楼盘,就可以开一家50个座位的店”。
但是,作为一种共享经济新业态,同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相比,付费自习室的知晓度还相对较低。
专家说法
新事物还需好监管 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付费自习室兴起,背后是大城市漂着的白领一族,逼仄的居住环境和强烈的自我提升需求间的矛盾,其实这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共享经济形式,它能够在功能上与图书馆等公共资源服务形成互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但付费自习室目前的经营范围仅为空间租赁,专家建议还需要通过提前备案、完善社会信用评价机制、制定行业统一标准等手段,去维护付费自习室的持续健康发展。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付费自习室的用户规模达到310万人,预计2022年用户规模将达到755万人。作为一种新型行业,付费自习室注定也会出现某些瑕疵甚至乱象。比如,就有人质疑自习室的配备与收费不匹配。
更让人值得警惕的,或许是付费自习室被一些挣快钱的投机者盯上,从而出现狂收会员费,甚至会员费到手就跑路,让消费者欲哭无泪的现象。从近年来屡发的理发店和课外辅导机构卷款跑路来看,如何避免付费自习室又走上老路,相关部门也需未雨绸缪,早做应对。记者了解到,充值、办卡等预付式消费,在付费自习室行业也非常普遍,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了预付卡相关法规,专家也同时建议消费者,尽量不要使用年限长的预付卡型,以降低消费风险。
当然,作为应市场而生的新事物,对其的监管需要恪守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既要保障监管对呵护消费者权益的最大化,也要保障监管对行业正常运营干扰的最小化。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怎么管,都应当恪守边界和适度的原则,并应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此外,公共服务能否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做出一些改进?很多城市建起了高大上的图书馆,甚至大量布点了近在身旁的城市书房,但对于上班族来说,往往是“你上班他上班,你休息他休息”。毕竟判断一座城市的书香氛围,不能仅仅看图书馆有多豪华、城市书房有多少,更要看有多少人愿意去,而且是真正学习而不只是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