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7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一夜之间“被高血压”?国家卫健委:诊断标准未变

争议之外,期待更多人管好血压

N据新民晚报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将中国成人的高血压诊断界值由≥140/90mmHg(毫米汞柱)下调至≥130/80mmHg(毫米汞柱)。消息一出,立即冲上热搜。一夜之间,很多人忽然成了“高血压患者”。

15日晚,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发布消息称,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说,国家没有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高血压标准之争

这两天,围绕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讨论十分热烈,各路专家有的支持,也有的明确表示反对。根据《医师报》报道,中国高血压联盟原主席刘力生教授表示,在130—139/80—89mmHg中低危心血管风险成年人群中,降压药物治疗不仅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风险,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采用130/80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切点,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带来重大冲击。

15日晚,国家卫健委的文章说,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何奔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SBP≥140mmHg或DBP≥90mmHg的诊断标准,2012至2015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2.45亿。

而根据全国调查数据,我国成人中,血压130—139/80—89mmHg的人群预计总人数近2.45亿。也就是说,如果调整高血压诊断界值,高血压病人的数量几乎翻了一倍。患者人数的急剧增加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带来重大影响。

何奔认为,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就是降低它带来的临床后果。因此,对于血压合理控制的强调是再怎么都不过分的。从临床医生的角度,经常会看到病人有严重高血压自己根本不知道,治疗率、控制率也很低。从某种角度来看,借此机会,可呼吁更多人群引起重视,更早地关注自己的血压,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把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下去,这才是医生患者都希望看到的结局。

“争议人群”需改变生活方式

随着新版高血压指南的更新,这两天到医院咨询的患者也相应增多。更有不少市民在电商平台下单,购买了血压计,开始关注全家人的血压。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高血压与康复亚专科主任邵琴表示,参照指南,更多人可能会尽早开始关注自己的血压,尽早发现高血压,及时就诊,早期加强管理,以防疾病的进展。而医生也会更关注此部分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以便早期干预。

当然,对于血压130—139/80—89mmHg的患者,也就是本次指南修订中的“有争议人群”,如没有明确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先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而不是马上就吃降压药。

□小贴士

高血压是否用药

需医生综合评估

海都讯(记者 林宝珍 胡婷婷) “无论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否下调,都不是决定患者是否需要用药的唯一尺度。”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良地教授表示,“从专业角度来看,是否给一个血压高或者不高的人用药,需要综合评估。血压只是评估表中一个维度,还要参考年龄、性别、体重、遗传背景,有没有合并血糖、血脂、尿酸异常等因素。”

此外,对于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是否需要立即用药,谢良地教授认为,无论是130/80mmHg,还是140/90mmHg作为“切点”,更需要大众分清的是,这个“切点”是疾病的起点,还是目标点。如果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衰、肾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这个“切点”为其治疗的目标点的话,便应当予以药物治疗;如果没有其他危险因素,这个“切点”只是其起点的话,则不必着急服用降压药,可以通过3至6个月观察并改善生活方式来调节血压。

“比如说,一名二三十岁的年轻女性,如果血糖、血脂均正常,也没有遗传背景,只是测量血压为140/90mmHg,这种情况下,就提醒她要关注自己的健康,要少盐,多运动,多吃青菜水果,保证良好睡眠,而不用立即吃降压药。但是有高血压并发症的患者,便需要严格控制,按时用药。”

■按照SBP(收缩压)≥140mmHg或DBP(舒张压)≥90mmHg的诊断标准,2012至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2.45亿。

■根据全国调查数据,我国成人中,血压130—139/80—89mmHg的人群预计总人数近2.45亿。

■如果调整高血压诊断界值,高血压病人的数量几乎翻了一倍。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