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涓
通讯员 林金凤
2023年1月1日起,跨省异地就医将有八大新变化,包括跨省临时外出人员就医可直接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跨省异地就医更便捷、不同人员备案有效期不同等。这是昨日记者从福建省医疗保障局获悉的。
可直接结算 范围进一步扩大
第一个变化是跨省临时外出人员就医可直接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变化前,分为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异地转诊就医人员四类人员。变化后则分为两大类人员:在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中,分为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中,分为异地转诊就医人员,因工作、旅游等原因异地急诊抢救人员,其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
就医更便捷
即办即生效
此外,跨省异地就医更便捷。其中参保人员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闽政通APP、“福建医疗保障”小程序或参保地经办机构窗口等线上线下途径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支持自助备案服务,参保人员可以即时办理、即时生效。同时参保人员到外省就医可直接备案到就医地市或直辖市,在备案地统筹区范围内,所有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均可享受住院和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少数无住院部或未开通门诊联网的医疗机构除外)。还可持码异地就医,参保人品在入院登记、出院结算和门诊结算时可凭医保电子凭证进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不同人员
备案有效期不同
明确不同人员备案有效期不同。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办理登记备案后,备案长期有效,没有就医次数限制。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备案有效期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有效期内可在就医地多次就诊并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不需要就诊一次备案一次。
同时,明确跨省临时外出就医报销标准可低于参保地相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水平,原则上异地转诊人员和异地急诊抢救人员支付比例的降幅不超过10个百分点,非急诊且未转诊的其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支付比例的降幅不超过20个百分点。
为满足跨省长期居住人员因探亲等原因回参保地就医报销的实际需求,将允许跨省长期居住人员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待遇。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备案有效期内,确需回参保地就医的,可以在参保地享受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并且原则上不低于参保地跨省转诊转院待遇水平。
急诊来不及“备案”
可直接结算
值得关注的是,若因急诊来不及“备案”可直接结算,急诊抢救费用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并且异地急诊人员视同已备案,无需额外提交备案材料,按照参保地的有关待遇标准,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更加方便急诊抢救患者就医。
对于来不及办理备案的参保人,在跨省出院结算前补办本次入院之日起的备案登记手续,异地定点医药机构按规定提供直接结算服务;参保人员自费结算出院的,可补办备案登记手续再向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申请手工报销,具体按参保地规定执行。
符合就医地管理规定的无第三方责任外伤医疗费用可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参保人员签署《外伤无第三方责任承诺书》后可在就医地直接刷卡结算,无需先行自费再申请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