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马俊杰 见习记者 刘锦涵 文/图
“天窗”在铁路系统的术语中,是指在列车运行图中不铺画列车运行线,或者调整、抽减列车运行,为施工和维修作业预留的时间。简单地说,就是列车不在线上行驶时,空出的施工、维保时段。
“天窗”期一般被安排在凌晨0时至4时。当下正值春运期间,海都记者近日变身“夜猫子”,跟随福州供电段杜坞供电工区和福州电务段樟林三所信号工区的工作人员,两度进入“天窗”期,上攀铁架网线,下跨路基钢轨,一探铁路“夜班医生”子夜后鲜为人知的工作情景,感受他们在万籁俱寂时的辛勤劳作。
上下联手 “把脉”空中线
10日0时40分,随着“呜……”的一声短促鸣笛,装置有升降平台的接触网作业车缓缓驶入位于闽侯县的杜坞站附近轨道,开往此次的作业区间。
一位年长的师傅手持对讲机,正在与作业车司机通联:“好,慢一点……准备停车……停!”话音刚落,作业车便平稳地停在了接触网支撑架的下方。此时升降平台离轨道高近6米,记者在平台上系着安全绳,弯腰半蹲抓紧护栏,不敢有大的动作。
升降平台上,4位头戴安全帽身着工服腰系安全绳的师傅,开始检修接触网。刚才指挥司机的检修师傅正一边操作,一边检视、指导另外3位年轻人。
这位师傅,就是福州供电段福州供电车间工长陈仕强,与接触网打了35年交道,不论是在班前预想会,还是在作业区,他最强调和注重的就是安全。
当天凌晨3点半,检修完成,十多位检修师傅略显疲惫,却表情轻松。他们大多来自外地,今年春节,不少人仍要坚守岗位。
在视线不佳的夜间,福州供电段杜坞供电工区的师傅们,是如何精准地来到点位上,找到需要维保检查的接触网部件呢?福州供电段动态检测室的负责人缪长春告诉记者,他们有个“神器”,一个脑袋上长着许多“眼睛”的大家伙,正规名称叫做“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简称4C检测车)”。
缪长春说,4C接触网检测车顶上的监测设备中,有32个摄像头。能在列车行驶中快速获取接触网的图像,再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图像进行评估,判断设备是否需要检修。他们平均每月要判读约20万张照片。
内外兼修
“调养”轨边机
如果说在铁道线上,供电段接触网检修师傅管着“天”,那么福州电务段工作人员就像是管着“地”。
在福州电务段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里,调度员陈琪端坐在调度台前,盯着屏幕、握着铅笔,专注记录着反馈信息。
调度指挥中心负责人董敬举介绍,该中心具有生产组织、安全监控、应急指挥三大基本功能,“各处相关设备反馈来的信息集中在此,一旦出现异常,立马及时处置,调度相关工作人员现场检测、维保”。
12日0时30分,“天窗”再度开启期间,记者来到位于福州鼓山南翼的上岐隧道内,福州电务段樟林三所信号工区的检修师傅们,戴着头灯,背着工具包,正沿着路基穿洞而过,此时距他们的检修作业区还有近1公里。这一工区共有13名工人,对管内30公里的铁路沿线周边的众多机电设备进行维护、检修,确保列车行车安全。
2012年入职的工长王琳权走在队伍前头。他告诉记者,他们所检修的设备大多是机电类型的,既有电路电线信号线,又有随动的机械部分,比如控制道岔的转辙机,它接收到信号后,将控制道岔动作,确保列车顺利转轨,去往正确的方向。所以,维护保养好这套设备,对行车安全准点至关重要。
“‘天窗’不等人,现在我们马上要撤了。”凌晨3时许,副工长陈诚和工友们仔细收拾好工具后开始返回,一行人在隧道中渐渐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