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涓/文 毛朝青/图
俗话说“节到元宵格外浓,不出十五不出年”,虽然春节假期已结束,榕城的大街小巷依旧充满年味,人们对元宵节的期待也愈发浓烈。那么,福州人的元宵是怎么过的呢?记者联系了两位福州民俗专家,聊聊元宵节中的“虾油味”。
古时“上元节”
福州灯市通宵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古时也叫“上元节”,每年这时,福州的灯市非常热闹。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介绍,据明代学者王应山所撰的《闽大记》载:福州“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这一习俗,自宋代以来,十里灯街,“灯夕其盛如此”。
“宋代福州的花灯,已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郑子端告诉记者,《三山志》中记载:“旧例、太守以三(上)元会监司,命僚属招郡寄居者,置酒临赏。”这表明官方对上元节的重视,太守亲自会同各有关部门领导商议,并且命令下属,召集寓居福州的外地客人(主要是官宦、文人)置酒设宴,聚会观赏花灯及文艺表演。
到明清两代,上元灯节集中在闽山庙。明学者谢肇淛(zhè)的《福州午夜元宵诗》写道:“千支凤蜡一时悬,莫道元宵胜当年。人影渐随香雾合,月轮还让彩灯圆。虹桥乍起摇星斗,锦帐初开试管弦。更说闽山香火旺,鱼龙百戏列斋筵。”郑子端说,这首诗描绘了上元节夜彩灯的繁多与制作精美,当时参观的游客熙熙攘攘,而这都集中在闽山庙的社火与夜演的欢会之中。
郑子端说,福州的桔灯、莲花灯等,独具福州乡土气息。古时,女子出嫁之后,第二年春节,娘家必须向女儿的婆家送灯。因为在福州话中,“灯”谐音“丁”,希望能够早生贵子。生了孩子后,则要继续送“桔子灯”,因为在福州话中“桔”谐音“急”。有几个孩子就要送几盏灯,表示添丁添福、人丁兴旺的美好祝愿。福州有一首民谣“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说的就是娘家送灯的事。
关于花灯,还有一个历史故事。北宋元丰年间,福州太守刘瑾为了观赏花灯,强令百姓每户制花灯十盏挂在门口闹元宵。当时寓居郎官巷的诗人陈烈,愤然登上鼓楼,挥笔题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
专属老福州的咸味元宵
“好吃”的福州人,自然也有属于自己的元宵美食。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说,现在年轻人都认为,元宵节一定吃元宵丸,但其实元宵节吃元宵是北方的习俗,并不是南方的传统习俗。
“北方人说的元宵与福州人的元宵丸并不相同。”北方元宵馅是八果制成的甜馅,福州元宵丸馅是猪肉制成的咸馅。同时,福州传统元宵节也没有吃元宵丸的习俗。“福州人很少在家包元宵丸,一般都是去小吃店吃。但时过境迁,南北习俗互相融合,甜咸元宵也相得益彰。”邱登辉说。
那么,老福州元宵节到底吃什么?“简单一句话:三十瞑哺吃什么就吃什么。”邱登辉告诉记者,因为正月里福州人没有杀鸡鸭,但会将糟缸卤钵里的糟鱼、卤肉拿出来,简单制作一下就可以上桌,还有没吃完的糖粿、肉丸、菜头粿煎一下,再加几碗鱼丸、扁肉燕、素烩火锅等,就是福州人元宵节的美味佳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