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看榕城“灯王”制福州花灯

省级非遗福州南后街花灯制作工艺传承人郑祥霖,坚守六十多年,只为传承福州花灯技艺

郑祥霖最拿手的“龙灯”

给孩子上课,是郑祥霖最开心的事

N海都记者 陈逸之

在福州鼓楼区仓前街新村,记者走进郑祥霖的家,抬头便看到悬挂着的十来支花灯骨架,形状各异,色彩浓厚。

“这都是最基础的款式,也是老福州人记忆里最深刻的款式。”聊起花灯,76岁的郑祥霖滔滔不绝。这位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南后街花灯制作工艺传承人,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坚守传统工艺60多年,制作出一盏盏带着浓厚“福州味”的美好花灯。

三代人制灯

他8岁起随父学艺

郑祥霖1947年生于福州的花灯世家。“在清末时,我爷爷就在福州做花灯,我父亲接手后,继续将花灯事业做大。”郑祥霖说,他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花灯,此后的60多年,他都与自己心爱的花灯事业打交道。2007年,福州南后街第一次举办元宵灯会,郑祥霖以“走马观花灯”一举夺魁,当选为那一届的“灯王”。

“别小看这小花灯,里面的门道多着呢。”郑祥霖从天花板取下一支伞形灯笼骨架,“现在市面上卖的比较多的都是莲花灯、六角灯、八角灯,可是以前的福州灯市还有雨伞灯、绵羊灯、飞机灯,造型可丰富了。”

花灯制作包括画图纸、塑形、扎骨架、糊布、绘图、涂色、油漆等步骤,福州花灯没有固定的图纸,郑祥霖依靠多年经验,在制作过程中边想边扎,每一根竹篾在他的手中宛如有了生命,弯曲成合宜的弧度。严格用料的郑祥霖,从竹子、糨糊到骨胶,都亲力亲为制作,防止差错。

最拿手是“龙灯”

既有坚守更有创新

最让郑祥霖骄傲的,是他的拿手作品“龙灯”。作为福州为数不多的龙灯制作人,郑祥霖的技艺远近闻名。“每年都有龙灯的订单,一条龙灯一般需要做一个月,只龙灯、龙尾就要二十天左右。”郑祥霖向记者分享了他最新制作的龙头灯,只见片片龙鳞红艳如火,一双龙眼怒目而视。“我对龙灯不断改进,以前的龙眼是电灯泡,万一摔了就碎了,所以我改成用饮料瓶的圆形尾部作为龙眼,里面点个蜡烛,也很好用。”

在创新的同时,郑祥霖也紧抓制作细节。“这么多年来,龙头的尺寸都是固定的。如果你把龙嘴做大了,竹篾就接不上,做小了又不够威风,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多年的沉淀让郑祥霖对龙灯的制作过程烂熟于心,他手中的龙灯也成为福州灯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现在很少人买花灯、做花灯,和以前不能比啦,”提及福州灯市,郑祥霖有些惋惜,“以前一到元宵节,南后街上会挂出上万盏灯,大家都来赏灯,很热闹。”

随着灯市落寞,郑祥霖也渐渐减缓了制作花灯的脚步,除了承接每年雷打不动的龙灯订单,闲暇时的郑祥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花灯技艺传承方面。

“福州灯市的兴起,与老福州民俗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因“灯”的福州话与“丁”相同,故“送灯”有“添丁”之意。郑祥霖告诉记者,福州传统民俗文化中,娘家会在正月为结婚的女儿送上花灯,祖辈也会送给孙辈花灯,讨个好彩头。但随着时代变迁,送灯习俗也逐渐被送红包替代。

“福州花灯永远不会熄灭”

相较于少有人问津的花灯市场,郑祥霖更关心福州花灯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如何跟上时代发展,在时间洪流中站稳脚跟。“花灯文化是福州的一张名片,如果它就这样消失,太可惜。”怀抱着传承福州花灯文化的想法,郑祥霖在2015年成为鼓楼区第五中心小学的花灯老师。

让郑祥霖惊喜的是,孩子们对制作花灯十分感兴趣。在采访中,郑祥霖向记者展示了几位学生制作花灯的视频。视频中的孩子用指尖蘸了些许糨糊,仔细涂抹在花瓣尾端,而后认真地黏在骨架上,一朵含苞红莲灯由此成形。“孩子们的创意比我预期的更鲜活。”郑祥霖说,在上课时,学生们常常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运用在花灯制作中。“每到这时候,我就觉得福州花灯文化又活起来了。”

“一盏传统花灯的照明度也许比不上塑料花灯,但它在我心里,就是老福州的最明亮的灯。”说起相伴一生的福州花灯,这位年近耄耋的非遗技艺传承人眼中仍熠熠闪光,“只要有人记得,福州的花灯就永远不会熄灭。”(采访对象供图)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