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刘薇
昨日,泉州中小学生迎来开学季。然而,15岁的男孩小阳(化名)却把自己关进房间,拒绝上学——原来,他患上了抑郁症!
就在前不久,江西15岁少年胡鑫宇在失踪106天后,其遗体才被发现,他留下的录音中说:“现在我好想去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
无论是小阳还是胡鑫宇,背后都是不容忽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心理医生提醒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发现他们情绪低落、持续不开心时,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成绩下滑后 初二男生不愿上学了
昨日上午,泉州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来了一对中年夫妻,他们为读初二的儿子小阳而来。
上初中后,小阳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几个月前,他时不时就说身体不舒服,有时是肚子痛,有时是头痛,隔三岔五央求妈妈帮他请假。其间,妈妈领着他上医院,哪儿痛看哪儿,但并未查出毛病。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半个多学期,小阳的学习愈发跟不上,请假次数越来越多,最后干脆不去上学了。
此后,小阳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喝水、上卫生间,几乎不出房门。家人做好饭菜,要给他端到房门口。他妈妈从偶尔拉开的门缝里看到,孩子有时在玩手机,有时在打游戏,想跟他谈心,但他不搭理。爸爸叫他去上学,他竟直接发脾气、摔东西!
“半年时间里,这孩子不愿与人交流,做事也提不起兴致,总说自己很笨、脑子坏掉了。叫他看书吧,他说一看就烦。别说学习,再这样下去,怕人都要废了。医生,我们实在没办法了,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才好?”小阳父母求助医生。
“根据孩子父母的描述,小阳长时间情绪低落,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不好,反应力和记忆力下降;孩子感觉无助、无望、无价值感,不愿与人交流,容易自责,总说自己很笨,这些认知障碍使他更加自卑,对学习没兴趣。”主治医师贺佳初步诊断小阳患上了抑郁症,需要接受心理辅导以及相应的药物治疗。
中国青少年 重度抑郁检出率达7.4%
记者了解到,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症状可表现为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压力大、注意力无法集中、睡不着、兴趣减退,自责内疚、有自残行为等。致病原因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心理应激因素等。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已达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抑郁和重度抑郁也呈上升趋势。其中,小学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9%~3.3%;初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7.6%~8.6%;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0.9%~12.5%。
“到心理门诊求助的抑郁孩子很多,大部分是初高中学生,这些孩子大部分情绪低落,动力不足,无望无助无价值感,睡眠差,胃口差,有自残行为……更值得关注的是,还有很多类似的孩子因种种原因没有就诊。”贺佳医生说道。
□医生提醒
多关注孩子内心 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据悉,青少年抑郁的外在表现不一定是情绪低落,有的反而容易出现愤怒、易激惹等症状,因而被归类为“问题少年”。很多青少年的抑郁还会表现在身体症状上,比如头痛、失眠等,容易漏诊。
“相较于成年人,有些青少年抑郁症常常被误解为‘叛逆’,以至于其中不少孩子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帮助。”贺医生指出,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刚开始没引起重视,觉得孩子进入青春期,脾气古怪很正常,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有的家长则觉得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作”或者“装”;还有的直接被家长漠视,觉得学习比天大,其他都不重要。此外,少数家长有种病耻感,即使觉得孩子有问题,也不愿带他们看医生,怕别人说自己孩子有病。
贺医生提醒,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多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特别是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要多学习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适应孩子成长的变化。“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不能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对孩子要少批评、少指责、少说教;多倾听、多理解、多尊重、多陪伴。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发现他们情绪低落、持续不开心时,不要忌讳就医,应及时去心理科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抑郁症愈后还是不错的。”
□相关链接
如何及早发现 少年儿童抑郁?
专家科普几大先兆
抑郁症虽然隐蔽性强,但也有一定的迹象,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观察和警惕:
一、抑郁症的患者往往容易在深夜、独处时痛哭。
二、抑郁症往往有失眠症状,难以入睡,或者易醒,睡眠质量很差。
三、因为容易失眠,压力大,孩子的学习状态会有所下滑,出现上课分神、注意力不集中,考试前非常紧张、焦虑等表现,成绩很可能有所下滑。
四、如果感觉孩子跟父母交流时总是报喜不报忧,或者总是不愿意透露内心的感受,那也要加强注意。
五、父母要主动跟孩子认可的老师、朋友、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即使再坚强、演技再好,在他们痛苦得难以独自承受时,往往也会向信任的人透露部分心声。
六、如果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