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花巷 上一版 下一版  

最美不过花灯人生

曹淑贞是泉州花灯省级非遗传承人,如今虽已年过花甲,仍致力于彩扎花灯制作手艺的传承与保护

曹淑贞和弟弟都是非遗传承人

已年过花甲的曹淑贞仍执着于花灯的制作与传承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李梓召 文/图

“姐,绸布封好了,你可以画上去了……”临近元宵,泉州鲤城区水门巷楼仔下40号的花灯艺坊,到了深夜依旧灯火通明,静得听得清曹淑贞与弟弟的交谈声。她正领着曹氏一家四代近40人,守在长桌前挑灯夜战,以熟练的技巧、精湛的工艺,赶制出一个个漂亮的彩扎花灯。天一亮,这些花灯便被送往泉州各地,与其他花灯一同点亮璀璨的元宵之夜。

泉州的曹氏彩扎花灯声名远播,远销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地。泉州花灯省级非遗传承人曹淑贞是领头人,现今虽已年过花甲,但她仍致力于彩扎花灯制作手艺的传承与保护。

受伤仍坚持进校园教学,推广花灯技艺

近日,海都记者来到曹淑贞的花灯艺坊探访。春日的暖阳,正好撒进花灯艺坊里,各式各样的彩扎花灯,在阳光的映衬下,美极了。

曹淑贞的胳膊最近摔伤了。那日,她骑电动车赶往一所中学教学生制作花灯,途中轮胎打滑,她不慎摔倒在地,虽已休息好几日了,但还是无法正常发力。谈起这事时,曹淑贞像往常一样,坦然而笑,一个劲儿地说着“没事没事,过几天就好了”。

这些年,她和家人以花灯进校园、进社区等开展了不少公益活动。采访当日下午,泉州五中桥南校区安排了她的花灯制作课,弟弟用电动车载着她,如约而至。这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课,虽然胳膊还受着伤,但她仍坚持来给学生上课。

推开花灯教室的门,10多名初一学生早早候在这里,见到她十分欢喜。他们每人手里都拎着一个成型的花灯,用竹篾绑扎好了骨架,也糊好了绸布,等着给花灯上装饰造型。这堂课,曹淑贞便要教他们如何制作彩扎。

“彩扎人物或动物的头部制作,需先雕塑样品,后做石膏模型,再用黏土彩制,加彩描五官。头发则是抽出裤子的竖排经线一根根梳理。身体部分用铁丝和棉花制坯……”她拿起一尊正在制作的人物一一道来。

只要有人想学花灯,曹淑贞都会毫无保留地教他们。她最喜欢的是进校园、进社区教学生,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会骑着电动车前往,她甚至骑了一个半小时到晋江磁灶给学生上课。尽管家人担忧她的身体和出行安全,要接送她上下课,但老人“固执”得很,坚持自己骑车上课。

不仅如此,许多泉州市的中小学生以及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也主动到她家学做花灯。最令她感动的是,一位83岁的老人,为了学习彩扎花灯技艺,特地从晋江坐公交来水门巷找她。“你们看,这么多人喜欢花灯,我怎么可能停下自己的脚步?”

致力于传统工艺创新,让泉州花灯更受欢迎

说起曹氏彩扎花灯,就得从曹淑贞的父亲谈起。曹淑贞仍清楚记得,儿时父亲在家做花灯的模样,父亲会用纸张、竹条做出公鸡、莲花、羊等多种造型的花灯,用牙刷喷涂颜色,再放入蜡烛,这样一盏盏精美的花灯就成型了。

曹淑贞在不知不觉中对花灯产生了兴趣。而将彩扎技艺融入花灯制作,则要从曹淑贞15岁说起。那年,她一进入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就先后跟过老艺人陈天恩、卢金钗、陈浪学习泉州彩扎。彩扎是一项古老的技艺,自唐代以来盛行,用竹签做骨架,用彩帛糊裱,扎制成人物角色、飞禽走兽等。

1989年,泉州要举行首届花灯展,曹淑贞突发奇想,决定尝试将彩扎技艺融入花灯制作中,最终凭借精湛的技艺,她制作的花灯获得殊荣,也因此在泉州花灯界打下了小小的名气。此后,她从专做彩扎人物转型做彩扎花灯。42岁时,曹淑贞开始独自创业。

“过去的花灯制作较为简单,我一直在不断思考如何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泉州传统花灯更受欢迎。”曹淑贞说道。起初,彩扎是以单面的形式呈现,遇到潮湿不易保存,后来她改良了彩扎技术,设计出更美观且易保存的彩扎花灯,用棉花和铁丝作为支撑,给彩扎主角穿上丝绸,形象也变成立体的两面。

在彩扎花灯的题材上,曹淑贞也下了不少功夫。她最擅长将传统的泉州元素融入花灯,例如东西塔、少林寺火鼎公、火鼎婆、惠安女等。后来,陈三五娘、红楼梦、嫦娥奔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天女散花等主题制作彩扎人物,也慢慢出现在她的花灯上,让更多人了解到历史文化故事。此后,她还运用走马设置,让彩扎造型在花灯上“动”起来,这样的花灯更具互动性,深受人们喜爱。

小小的花灯艺坊里

诞生了五位非遗传承人

而在这个小小的花灯艺坊里,过去数十年间,除曹淑贞以外,还诞生了另外四位非遗传承人,其三位兄弟是泉州花灯市级非遗传承人,女儿李静咏是泉州彩扎省级非遗传承人。

“自从我姐开始专做彩扎花灯后,需要人手帮忙时,我们一家子都会在她的带领下,一起学做花灯。姐姐教扎灯很有耐心,但也严厉,这些年我们都被她身上那股执着的劲儿而打动,只要姐姐一指挥,全家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这里。”曹淑贞的弟弟曹志猛说道。每年春节赶制花灯时,全家有近40人总动员,凑在一起扎灯。从砍竹子到烧制彩扎偶头,从打骨架到花灯成品,每一道工序,大家都能信手拈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曹氏”流水线。

女儿李静咏传承了曹淑贞的彩扎技术,专心研究彩扎花灯创新工艺。

转眼三十余年过去,曹淑贞因经常通宵制作花灯,长时间用眼、低头,落下了青光眼、颈椎等不少毛病。前几年,她的两只眼睛才刚刚做过手术,幸好手术顺利,她还能继续做花灯。“从我被推荐为非遗传承人的那刻,我就意识到有责任把这门手艺传承、并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到既传统又有创新的泉州彩扎花灯。”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