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说法 上一版 下一版  

网暴屡禁不绝 维权难在哪儿?

N综合工人日报 法治日报

上游新闻 红星新闻

2月19日,友人发文怀念称,因染粉色头发遭遇大规模网暴的杭州女孩郑灵华,已于1月23日去世。令人痛惜的是,近年来类似事件屡屡发生。2月15日,因开拖拉机自驾去西藏走红的“管管”之妻发布视频称,其丈夫因长期遭受网络暴力,直播时服农药自杀离世;去年1月24日,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被网暴后在三亚自杀身亡,2月13日,该案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庭,两名自媒体大V被刘学州家属起诉。一条条鲜活生命在网暴中消失,是悲剧,更有愤怒。对于网络暴力,中央网信办于2022年11月印发通知,要求加大网暴治理力度,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2022年的两高报告均明确要严肃依法追究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重拳之下,网络暴力为何仍然屡禁不绝?受害者维权难在哪儿?又该如何杜绝网暴让悲剧不再发生?

网络谩骂和攻击 带走鲜活生命

2月19日,郑灵华(网名鸡蛋姬)的朋友在网上发布悼文,称郑灵华于2023年1月23日去世。

这起悲剧的起源是在2022年7月,郑灵华在某社交平台上分享了“病床上的爷爷打开了我的录取通知书”的帖子,照片里粉色头发的她拿着录取通知书和爷爷讲话。就是因为染了粉色头发,在这则帖子的评论里,有网友用“红毛怪”“妖精”等词语攻击郑灵华,还有网友用“陪酒女”“夜店舞女”“不正经”“学历造假”等词语造谣她的私生活和学生身份。

此后该照片陆续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被多个营销号和自媒体博主盗用、编造虚假谣言并在网络上传播扩散,越来越多的网友在评论里继续攻击,谩骂粉色头发的郑灵华。

据媒体报道,郑灵华生前吃了大量抗抑郁的药已经记不清内心的创伤,而在她“尽力罗列”的原因里,“网暴”是第一条。

郑灵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如果我死了,是不是社会舆论就能关注到网暴,或者让这些发言的人羞愧一辈子?”

除了粉色头发女生郑灵华,还有自驾拖拉机去西藏的网红“管管”,他们都在网络谩骂和攻击的暴力中走向死亡,其中有人尝试过生前对网络暴力发起反击,也有人没有。

证据难寻维权成本高

难点

对于网络暴力,我国始终坚持“零容忍”,如中央网信办于2022年11月印发通知,要求加大网暴治理力度,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在2022年工作报告中强调,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强调,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

重拳之下,网络暴力为何仍然屡禁不绝?受害者维权难在哪儿?

据公开报道,郑灵华在发现被侵权的第一时间,就选择了报警,警方的建议是找平台投诉,随后郑灵华找到社交平台进行维权,之后联系媒体对自己的事件进行了完整报道和澄清,还去了公证处,将一些证据进行公示。其代理律师称:“实际操作中取证难,周期长,维权成本高,不易锁定实际侵权人。”半年多时间过去了,案件仍未有实质性进展。

一位短视频平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平台在预防和治理方面出台了相关措施,比如一键防暴功能、心理关怀团队、拦截信息处罚账号等。但他同时坦言,治理网络暴力十分困难。

“首先判断是不是网络暴力就有难度,对话者的身份不同,语言中的暴力属性则完全不同,父母朋友之间可能会认为是开玩笑,但放在陌生人身上就是恶语相向。而且不同人对网络语言的感受不同,主观性很强,难以量化标准、统一辨别。”该工作人员说,关键是,如果出现恶评,应当在一开始就进行保护,还是具体出现到第几条开始保护,保护的方式是将对方禁言还是封号甚至通过司法程序处理,这些既没有也很难制定一个标准。

他还提出,规模性网暴发生的时间往往很短,网暴内容现在又变得特别隐晦。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网暴场景发生在私信里,如果进行干涉还可能涉及侵犯用户隐私。

网暴界定存在一定难度

多名受访专家也指出,目前在进行网暴界定时存在一定难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曾持具体分析道:一是性质,即什么样的语言算侮辱。人们的言语习惯并不是非黑即白,能对人们造成伤害的,除了直接辱骂的攻击性话语,还有嘲笑、挖苦、讽刺等。灰色语言的存在让界定“暴力”成为一件带主观性的事情。除非引起重大的人身、社会和国家危害,否则侮辱罪和诽谤罪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二是主体,即由谁认定网暴。各平台都有各自独立的敏感词过滤库和人工审核机制,但有些平台基于其自身的审核成本,往往会忽视针对个体的人身攻击,甚至基于流量利益,利用、纵容网络暴力行为。

“不同于物理暴力,言语暴力的界定必须参照风俗、习惯、文化、常识、语境、关系等,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曾持说。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教授李丹林看来,针对特定的媒介环境,不同的人个体特性不同,对媒介环境的暴力性感受也不同。有些人可能承受能力强一些,同样的环境,体验到的伤害会轻一些,主观感受到的暴力性会小一些,而对于未经世事的未成年人或是较为敏感人来说,其感受到的暴力性就会很强,遭受的伤害就会比较严重,甚至导致极端后果发生。

“因此,按照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去寻找某一个具体的行为人的行为构成违法犯罪的客观要件的证据时,存在一定困难。”李丹林说。

法律责任如何认定?

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律师徐琳涵表示,从民事责任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行为主要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对于此类行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被侵权人有权依法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权行为、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侵权责任,如果有经济损失或者精神损失,还可以请求赔偿。

在行政处罚上,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等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特别严重的,我国刑法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声音

遏制网暴

关键不能让正义迟到

遏制网暴,要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看到,网暴受害者在事后诉诸法律渠道维权,收集证据、起诉肇事者、等待判决的过程十分漫长,维权成本十分高昂,绝望之中的他们往往等不及正义到来就已濒临崩溃。

遏制网暴,关键在于第一时间斩断传播链,为受害者筑起保护墙,将网暴的苗头及时扑灭。当网暴发生时,处于“第一现场”的平台须履行主体责任,通过算法识别、人工接诉等机制快速鉴定网暴言论,及时予以删帖、封禁账号等处罚。而作为旁观者的网民,此时不能做“乌合之众”,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必须挺身而出对网暴说“不”,捍卫每一个无辜受伤的人。只有当正义之声压倒恶言恶语,受害者才能感受到温暖的支持,消除无力感、孤独感,从而才会有坚强面对的可能。 (半月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