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高温直逼三字头

福州“一秒入夏”?

N海都记者 罗丹凌 梁展豪

实习生 周婉怡

通讯员 王宇飞 文/图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活力。

近期全省将以多云到晴天气为主,白天在阳光的加持下,各地最高气温都在21℃至26℃,人体感觉舒适,但受冷空气影响,夜晨仍然寒意十足。未来几天,我省的气温都将处在上升通道,内陆和南部沿海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高达30℃以上,恍如初夏。

惊蛰时节,福建气候有何特点?一些关于惊蛰的古谚,靠不靠谱?春暖花开之时,我们该如何养生?今天的《谈天说地》,我们来聊一聊惊蛰的那些事儿。

惊蛰之后

夜晨多雷雨

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便会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反映了自然生物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的现象。

记者从福建省气象学会了解到,惊蛰后,我国除了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西南和华南甚至达到10℃至15℃。这时,福建的气候特点为夜晨多雷雨,平均气温在12.5℃至16.1℃,平均降雨量为67.8毫米,早已是一派春意融融的宜人景象。

这些古谚

有前提条件

古时,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惊蛰的谚语,例如“惊蛰闻雷,小满发水”,意思是惊蛰节气时打雷,小满节气时就多阴雨;再如“惊蛰未到先闻雷,四十九天无日头”,意为惊蛰前打雷,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多阴雨天气。

那么,这些谚语有科学依据吗?福州气象服务中心王主任认为,谚语虽是古人的经验总结,但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具体而言,随着气候变化,有些谚语适用于古时的气候特征,却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的气候特征。加之我国幅员辽阔,有些谚语,如前文提到的“惊蛰闻雷”能用来推断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但在北方地区却并不太适用。

王主任也解释了古语“惊蛰未到先闻雷,四十九天无日头”的缘由。据介绍,惊蛰前打雷,预示着南方暖湿空气强盛,与停留在长江中下游的冷空气交汇,造成强烈对流扰动,大气层结构十分不稳定,因此比较大概率产生阴雨天气。

惊蛰养生

专家推荐“两汤一茶”

那么,惊蛰时节应该如何养生呢?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营养师陈慧云表示,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饮食上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吃油腻的、刺激性的以及动物脂肪类食物,因此推荐“两汤一茶”食谱,供市民参考:

健脾祛湿排骨汤

用料:淮山10g、莲子5g、薏苡仁10g、芡实5g、茯苓5g、上排100g

功效:健脾养胃,祛湿安神

淮薏鲫鱼汤

用料:淮山15g、薏苡仁15g、鲫鱼一条

功效:健脾祛湿

疏肝解郁茶

用料:玫瑰花、陈皮、佛手、菊花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