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李梓召
实习生 吴湘湘 文/图
长长的绣架前,59岁的“绣娘”陈克忍,戴着老花镜,专注地坐在那儿做绣活,她一手绕线、一手下针,动作麻利敏捷……
这一幕的美好,每天都在陈克忍的非遗传习中心里上演。她是省级非遗项目“泉州珠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5岁开始学刺绣,坚守传统技艺50多年,珠绣作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5岁学习刺绣 转眼就是50余年
说起泉州珠绣,陈克忍总把她的“阿嬷”(闽南语,“奶奶”的意思)挂在嘴边。“我这一身的手艺都是‘阿嬷’教的,五岁就跟她学刺绣,没想到针线一拿就是一辈子,转眼已经50多年。”说罢,陈克忍陷入深深的回忆里。
“阿嬷”经常给她讲家族里的故事。据说,她的祖辈世代都是开布行裁缝店的,常往来苏杭、京城、南洋购布,其中不乏昂贵的珍珠绣品。后来,祖辈把珍珠绣技艺也应用于自己的绣品中。因此,阿嬤的绣工很好,凉伞、幢幡、龙蟒桌裙、阵头绣旗等,都在她的巧手之下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给渔船桅杆绣的“龙头旗”,威武雄壮,在习习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声振八方,堪称一绝。
上世纪60年代初,陈克忍出生于晋江深沪镇南村村西井边一个普通渔民家庭,因母亲早逝,她从小便与阿嬷在一起生活,耳濡目染下,也学起了珠绣制作技艺。
她自幼天资聪颖,四五岁时,便能拿针刺绣,9岁能独立做好一件绣品,14岁时就能单独绣出不少花样。后来,她进入深沪抽纱厂做绣花女工,到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学珠绣,因手艺精湛,多次被厂里指派到厦门大嶝岛、小嶝岛以及厦门美珍厂教授珠绣技艺。
1989年,陈克忍决定离开工厂,创一番自己的事业。当时,珠绣在服饰上风靡一时,她将珠绣叠加创新,把珠绣技艺运用于外贸毛衣、牛仔裤等,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因订单源源不断,她深入泉州各地,找到近200位绣娘一起做手工,并向她们传授祖传技艺。
之后,随着科技发展,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加之服饰风格发生演变,珠绣技艺运用在服饰上的机会大幅度减少,珠绣技艺也跟着没落了。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她遭遇惨痛的生意失败,一度想过放弃这门手艺,但“阿嬷”的话一直不断地在她脑海里浮现。
“阿嬷说,一定要把这个手艺传下去。”她在泉州古城开了个小小的工作坊,潜心传承珠绣制作技艺。
传统珠绣技艺 对绣工要求较高
10日下午,陈克忍耐心地向海都记者介绍了泉州珠绣的由来以及制作技艺。在她的非遗传习中心,我们看到,四面墙壁悬挂着不少珠绣制成的龙头、佛像和闽南文化代表“滴水兽”等作品。
“古时在闽南沿海一带,男人出海讨生活或从商,妇女便自然而然地守在家中等候,这也是泉州珠绣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陈克忍说,泉州珠绣制作技艺主要用于闽台宗教活动、家居装饰、喜事庆典、礼品馈赠等,绣品表现内容较为广泛,既能体现历史文化底蕴,也可以有欧美的浪漫风格,不断销往东南亚等海外地区,尽显东方民族魅力和闽南特色文化,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交流的悠久历史。
珠绣具有珠光灿烂、绚丽多彩、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艺术特色。泉州珠绣制作技艺是在中国刺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整件珠绣品由成千上万颗的各色珠子及亮片组成,其针法有平绣、凸绣、串绣、粒绣、竖珠绣、叠片绣等多种,特别是具有浮雕效果的凸绣,尤具特色。
“珠绣技艺需要用到金苍绣的针法技艺基础,但难度比金苍绣高,例如平绣,一针上来要打3颗珠子,对目测能力、绣工要求更高。”陈克忍解释道。珠绣所使用的珠子和珠片门类各异、色彩众多,其库存有数百种珠子,均是到东南亚等地采购而来的。
近年来,陈克忍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还将“金苍绣”融入珠绣中,并对刺绣材料进行创新,如珠片绣用到的珍珠、玻璃、宝石珠、亮片,就有上百种之多,颜色、尺寸和质地各不相同。
在陈克忍的带动下,她的丈夫、儿子、儿媳和孙子、弟媳等都学会了珠绣。但她希望有更多人能学到这门技艺,让老祖宗留下的活计,在年轻人手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所以只要有人愿意学、想学,她都十分愿意传授绣技。
非遗走进校园 实现传承发展
“珠绣是个细致活,考验的是耐心和细心,更需要静心,千万不可三心二意哦……”
10日上午,陈克忍到距离非遗传习中心数百米远的泉州市第一幼儿园,教大三班的小朋友体验珠绣的针法。
在园内的珠绣区,教室被各式各样的绣品布置得色彩斑斓,衣服、挂饰、窗帘、包包、扇子……到处都有珠绣的痕迹,精致的图案格外吸引眼球。据悉,这些绣品均出自小朋友之手。
在现场,记者看到,一针一线在陈克忍手中翻飞,不一会儿,一朵美丽的花儿跃然于布上。小朋友们都惊呆了,也跟着拿起针线,瓢起珠子、亮片,一上一下耐心绣制,宛若一个个小“绣娘”。7岁的孙春霖,拿起细细的针,学着老师的样子,从盘子里穿了几颗珠子,斜着从布上穿过,再顺手从底下往回走,据说初学时,她还被针扎过好几次,但很快就上手了。
记者获悉,为引导幼儿感受非遗魅力,10年前,泉州市第一幼儿园就将珠绣作为特色引入课程,邀请陈克忍老师进校园教学珠绣。去年,该园申请的关于珠绣技艺在幼儿园的传承实践研究课题,还被列入省级课题。
“珠绣技艺是泉州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果没有真正接触到,可能会有距离感。珠绣进入课程,能让孩子们认识珠绣、体验珠绣,在感受指尖艺术、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黄晓军园长说道。
这些年,陈克忍将非遗文化引进日常教学、融入校园文化,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2018年,陈克忍曾受邀在泉州泉中职校成立珠绣研习所,授课内容以珠绣为主,同步教授金苍绣技艺。
“学艺先学德”,教授过程中,陈克忍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融合。她说,阿嬷在教她刺绣时也常常告知做人的道理,因此,她不仅要传授绣法技艺,更要让学生们学习为人处世的原则。
泉州泉中职校2017级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杨洋,是陈克忍的得意门生。陈克忍说,杨洋在接触珠绣课程后,十分感兴趣,毕业后继续跟着她学习珠绣技艺,并把技艺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进行创新,创作了具有珠绣、金苍绣特色的“胸针”“手机包”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