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董加固 杨江参 实习生 黄一帆 文/图
在泉州晋江的围头湾附近,有一座略显低调的千年古寺,但寺内却藏有“国保”——三尊形象丰满、璎珞细腻的大石佛。大石佛是利用山上一堵天然岩石雕凿出的高浮雕立像,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大型“西方三圣”摩崖造像,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过,关于三尊石佛的雕凿年代,却有不同说法。3月的泉州,春暖花开,景色怡人,记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
古寺整体布局呈“回”字形
这座千年寺庙叫“西资岩寺”,又名大佛寺,位于晋江市金井镇岩峰村卓望山上,离市区约58公里,开车约要52分钟。
整个寺庙由前殿、大殿、天井、廊庑组成,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前殿为五开间二进单檐硬山顶,三通门,中门题匾“西资古地”,是清光绪举人蔡谷仁的手笔。据考证,大门、石鼓、雕刻的堵石等石构件,系清道光年间重修时的物件。
大殿即为大雄宝殿,为五开间三进重檐歇山顶,殿顶高达11米,大殿前立有宋代瓜棱形盘龙石柱一对,高约5米,柱上浮雕蟠龙戏珠,龙身颀长,各呈矫然游走姿势。两侧廊庑立有多通重修碑,其中,右廊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督理浔美场官员蒋志铎撰书的《重修西资岩记》,乾隆三十年(1765)进士范学洙撰文、举人杨卓园篆额、进士黄燮书丹的《重修西资岩纪德碑》;东廊墙体嵌清道光进士蔡德芳撰并书的共6方小型黑页岩《重修西资岩寺观记》。此外,寺旁尚存“泉南胜概”、“佛国”等摩崖石刻数方。
宋元时期围头湾的海上保护神
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宝殿内琳琅满目地挂着佛幡和神灯,在朱漆描金的神案后,便是被列为“国保”的三尊大石佛。
阿弥陀佛居中,身高4.50米,宽1.62米,赤足立于莲座上,佛像略前倾,背连山石,雕刻工整而秀丽。阿弥陀佛左旁为观音菩萨,像高4米,头顶高髻,容貌端庄慈祥,胸前挂璎珞宝串,衣袖连缀花边,雕镂精美。阿弥陀佛右方立大势至菩萨,姿态衣着与观音略同,神情稳重严肃,左手拈诀下垂,右手上举施说法印。
大佛两侧有石雕武将,披甲顶盔,是为护法神,高度2.7米。右方武将身后崖壁上刻有乾隆廿九年(1764)《陈起彬修建岩寺碑记》。左方武将背后也有两方碑记,可惜因风化严重,年代久远,字迹漫漶,无从辨识,仅存碑形。
据介绍,西资寺石佛造像是宋元时期泉州“三湾十二港”中围头湾的海上保护神,也是泉州海洋贸易繁荣和经济发展、财富积累的重要标志。
三尊石佛或刻于五代时期
据寺内僧人释戒品介绍,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三,是西资岩一年中香火最为旺盛的时候,来上香拜佛的信众络绎不绝。到了每月廿二日——西资岩寺庙的斋戒日,寺内一些信众也来参加斋戒日活动。
西资岩寺的始建年代不详,存有争议。据《晋江县志》载,寺始建年代为“宋绍兴十八年(1148)”。但现存碑刻《重修西资岩纪德碑》则载“相传始建于隋唐间,岁莫可考”。陈起彬所撰的《西资岩纪事崖刻》云:“寺之创建不知起至何年,仅留有小碑,载有宋绍兴年间王圆、蔡婆养修理石砌。由此以溯则是寺之建殆起自隋唐之世矣……”
据志书及碑文所记,西资岩寺庙自建立以来,历代屡有废兴。正是因为一些有缘人、有心人的修建,才让三尊石佛完整保留至今,寺庙的规模也逐渐壮大。1983年,乡侨蔡本油旅菲后裔汇回巨款托其族人重修,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钢筋水泥建筑材料建成仿木结构的仿古建筑,占地面积920平方米。藻井栋梁髹漆一新,大殿方砖都做了一番修补,三尊石佛及两侧神将也修补完整,并洗刷残存的泥土金粉,还其雄浑古朴与端庄慈祥的神态。
晋江知名文化学者粘良图认为,三尊石佛很可能刻于五代时期,雕刻风格由唐朝延续下来,因为五代时期提倡对外贸易,而西资岩寺所处的位置刚好在围头海港,过去海船出航到南洋,无论是从泉州还是从安海出发,都要经过围头海港,这里经常聚集着许多海船。过去村民与船员为了祈求出海平安,都会在海港码头附近建一座寺庙,西资岩寺的来历也不例外。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泉州众多摩崖石刻造像中,历史悠久、造型壮丽、雕刻精美的西资岩寺大石佛,可谓一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