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周字艺/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二三月的春日里,清风微微地吹拂着……这时候,那些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这篇名为《燕子》的文章出现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描绘了一个桃花盛开、燕子飞来的情景。眼下,春回大地,一批批在福州越冬的候鸟也将陆续北迁,它们在福州城里或展翅高飞,或戏水玩耍,为城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那么,这个春季,福州城中能看到哪些北归的候鸟呢?记者采访了福建省观鸟协会原副会长、资深观鸟爱好者胡伟宁。
闽江河口湿地成越冬鸟儿的“天堂”
“最近,如果前往闽江河口湿地,可以看到小天鹅,以及包括豆雁、鸿雁在内的雁类,因为这几种雁类的体形比较大,比较容易观察到。”胡伟宁告诉海都记者。
胡伟宁还介绍说,在闽江河口湿地越冬的常见的水鸟类群主要有鸻鹬(héng yù)类、雁鸭类等,鸻鹬类的冬候鸟“常客”有黑翅长脚鹬、反嘴鹬、红脚鹬、鹤鹬等,“稀客”有长嘴鹬、半蹼鹬、大杓鹬。“运气好的话,可以在这里看见东方白鹳,但并不是每年都能看到它们,或许是因为迷路,只有很少的时候,才能看到它们一两次。”
据资料显示,豆雁和鸿雁的体长在80至90厘米,而小天鹅的体长可达110至130厘米。它们都集群栖息于湖泊沼泽或农田草地等地方,主食芦苇、水草等。而闽江河口湿地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近年来生态环境逐年改善,丰富的食物和环境也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三四月份正是“启程”回家时
在闽江河口湿地,能够看到小天鹅、鸿雁等“大鸟”。而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乌山历史风貌区、金牛山公园、金鸡山公园等地,则有机会“捕捉”到“小鸟”们的身影。
胡伟宁向记者介绍了一种类似于“信号鸟”一般存在的鸟——北红尾鸲(qú)。
北红尾鸲体长约15cm,身上具有一个明显的三角形白色翼斑,雄鸟腹部为棕红色。冬天时分,北红尾鸲常常栖息于低地落叶矮树丛及耕地。之所以说它是“信号鸟”,是因为在10月前后,只要看到它的“身影”,就意味着当年冬候鸟的迁徙季开始了,其它越冬的候鸟也将跟随它的脚步而来,为观鸟爱好者提供一场视觉盛宴。
除了北红尾鸲之外,在上述地方,还可以看到日本歌鸲、燕雀、灰头鹀(wú)等。
胡伟宁告诉记者,判断一种鸟类是否“冬候鸟”,标准就是过冬的地点,比如对于福州人来说,看到一种候鸟在当地过冬,那么这种候鸟就是冬候鸟,反之就是夏候鸟。候鸟开始迁徙的时候约为中秋前后,在10至11月份即可抵达福州,随后,到了次年3、4月份时,我国南方地区天气开始逐渐转热,它们就往凉爽的北方去繁殖度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