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小学生迷上盘手串 压力大闹的?

不少网友表示“家有同款”,专家提醒当心安全隐患

孩子们展示如何“盘手串”

N重庆晨报 央广网 济南时报

4月1日,明星鲍蕾晒了一段家里日常视频,视频里两个女儿展现自己双手盘串的本领,而陆毅则在一旁发问:会不会影响学习?

近日,国内多地小学生间开始流行盘手串,上课盘,下课盘,教学楼间回荡着手串摩擦“咔嚓咔嚓”的声音,成为继去年人人传唱的《孤勇者》之后,又一个现象级的行为。

有受访小学生表示,流行盘手串可能是因为“比较解压”。对此,家长怎么看?专家有何提醒?

小学生们流行盘手串

近日,盘手串在国内多地的小学生间掀起了热潮。记者走访小学发现,这种玩具由一根弹性线和多个彩色珠子组成,可以随意拼接成各种形状和图案。小学生们用它来做手链、项链、戒指等饰品,或者在课堂上玩弄它,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

在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的采访中,当地有小学生表示,最近学校里确实流行盘手串,至少人手一串,上课盘、下课盘,一直都在盘。至于为何要盘手串,有小学生表示,可能是比较解压,盘来盘去,声音比较舒服。当被问到是否有压力时,部分小学生表示压力很大,很多同学都在“内卷”。

小学生迷上盘手串的话题也引发了热议。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的这种行为非常不可思议,毕竟玩串珠都是中老年人的喜好,小学生怎么会对手串如此感兴趣呢?有网友说,自家孩子从火漆印章、咕卡一路紧跟流行来到了“盘手串”,这就是小学生圈的一阵风。还有网友认为,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流行,每个年龄段都会有自己喜好的活动,很多人上学时,肯定也流行过转笔、转书等,其实和盘手串原理都是一样的,身边人都在玩,渐渐地也就成了流行。

医生称存在安全隐患

有专家提醒,小学生流行“盘手串”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首先,“盘手串”的珠子可能会掉落或者被吞食,造成窒息或者消化道损伤;其次,“盘手串”的弹性线可能会缠绕在手指或者脖子上,导致血液循环受阻或者窒息;最后,“盘手串”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济南市民族医院康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路亮表示,从身体健康角度出发,长时间过于集中一种盘玩动作,会导致手指关节不均衡发育,甚至造成关节肥大性增生等疾病,更严重的还会造成过早增生劳损以及腱鞘炎,甚至还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

专家建议,家长和老师应加强对小学生使用“盘手串”的监督和引导,一方面要避免发生意外,另一方面要控制“盘手串”的时间和场合,避免干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专家:家校应用不同方法对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刘洋说,从某种角度来讲,盘手串、玩游戏以及刷手机可以“画等号”。

刘洋说:“有些孩子沉溺游戏为的是在游戏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是解压的一种形式,盘手串同样如此。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并给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她认为,孩子和大人盘手串的目的并不相同,孩子的内心并没有给手串贴上“时尚”和“价值”的标签,单纯是在大人或者网络的影响下得到解压的途径。这时,家长和老师都不应该粗暴对待孩子。家长应该以理解的心态,站在朋友的角度去询问孩子玩手串的目的是什么,再加以引导;老师则应该树立班集体的规矩,明确表示学校课堂中不应该玩手串。

□声音

拒绝“内卷”焦虑

孩子的“内卷”焦虑来源于多方面,身边同学的竞争、老师的督促、家长的望子成龙,升学、考试、繁重的课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会将无形的压力传导到孩子身上。孩子只能通过重复的手部动作,来缓解内心的不安。

实际上,“小学生盘手串”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据中国教育电视台此前发起的《你最期待的安全教育课》投票显示,希望开设“心理健康防抑郁”课程的人数占11%,仅次于“如何应对校园霸凌”主题课程。因此,及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孩子有效疏导压力,成为学生家长和老师刻不容缓的必修课。面临这一问题,家校社需形成合力,积极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中国教育电视台)

不必“一禁了之”

在部分老师和家长的眼中,手串会被看成另外一种网络游戏,甚至被看成“精神鸦片”,直接一禁了之,这其实大可不必。谁也不知道中小学生对于手串的爱好能够持续到何时,未成年人兴趣不知所起,不知所终,随大流才是常态,这也是童年的乐趣所在。对于小学生这种手串本身来说,除了安全和质量隐患要有所防范外,更应该在如何减压上多为孩子们操点心。

(南方都市报)

帮助孩子“情绪减负”

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日常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现实环境中或多或少都有压力,包括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作为家长,首先要允许青少年出现负面情绪,发觉孩子有负面情绪后,避免慌张,甚至抱怨。父母最应该做的,首先要接纳、理解孩子的各种情绪,并帮助孩子寻找负面情绪的来源,帮助孩子解决引起负面情绪的压力源。同时鼓励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增强情绪调节能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何凡说,“青少年自身对负面情绪、压力的认识和解决能力不足,需要由父母、老师等参与和帮助。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调节负面情绪、缓解压力的能力。”

“从学校视角看,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的科普工作,同时,多组织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活动,营造阳光向上的校园氛围,也要制定详细的危机干预流程,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要立刻按照流程开展工作。”青岛启元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郭凤说。(光明日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