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修马桶遭遇“天价” 只因倒了“疏通剂”

师傅上门修马桶,疏通剂一倒,收费少则几百,多则上万,类似的“天价收费”,在全国各地已多次发生;专家表示,此举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N中新 浙江在线 上观新闻

“通下马桶就收我们400块,这完全就是骗局。”谈及此前修马桶的事情,小刘仍愤愤不平。

生活中因修马桶遭遇“天价收费”的例子屡见不鲜。近期某博主分享了自己随机找师傅上门修马桶的故事,还因此登上微博热搜。

10秒钟疏通张口就要700元,疏通剂哗哗一倒,几百块就到手,上门修马桶为何如此“暴利”?

疏通剂一倒,

收费少则四五百,多则上万

在上述博主分享的视频中,师傅上门后拿出128元一斤的疏通剂,在博主提醒“少倒点”的情况下依然倒了4.8斤,仅疏通剂的价格就614元,再加上额外的疏通费200元,博主需要支付814元,协商过后博主最终支付了550元。

该博主的此番经历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利用疏通剂肆意要价,也是小刘1月份经历过的事情。

当时,小刘去重庆办事,租过一套小房子,无意间往马桶丢了几团纸巾,马桶堵塞住后,小刘就在某平台找了位马桶疏通工。

“上门前说的是普通维修费100元,可是该师傅上门后,经过短暂的疏通,就说需要专业的药水,并告诉我们,350元一瓶,不通不收费。”小刘向记者表示,但师傅倒了药水后,说仍不能疏通,需要拆马桶。“我察觉到不对劲,没有同意拆马桶,于是他又疏通了几分钟,马桶就通了。”

令小刘没想到的是,之后师傅“狮子大开口”,向他们索要六七百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小刘最终给了师傅400元。

记者采访过程中,因为疏通药水收费太贵,感觉自己被骗的还有晓晓(化名)。据她描述,当时上门维修的师傅给了两个选项:一个是用疏通剂疏通,170元一斤;另一个是把马桶拆了,拆装费用四五百元,且一天不能使用。

晓晓选择了使用疏通剂,并且嘱咐师傅“少弄点”,“但师傅哐咚倒下去,没几分钟就说疏通了,然后一算要460元,我最终给了400元”。

记者搜索各大社交平台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浙江、福建、河北等地的网友均有过类似踩坑经历,事发经过也出奇一致,概括起来就是“网络平台查询—师傅上门疏通—推荐使用高额疏通剂—产生天价马桶疏通费”,收费少则四五百元,多则上万元。

修马桶的药水,为何会这么贵?

令小刘和晓晓困惑的是,到底是什么样的疏通剂,会要价这么高?

晓晓回忆,“当时因为疏通剂收费太贵,还曾询问师傅,对方表示,为专业疏通剂公司自研”。但她注意到,师傅拿的就是一个塑料桶。

小刘则多留了个心眼,“看到师傅使用的药水后,我进行了淘宝搜图,和搜到的某款药水几乎一模一样”。其提供的淘宝截图显示,该款药水500克容量的在淘宝售价仅需要15.4元。

记者使用“官方疏通剂”“通厕所药水”等关键词在电商平台上进行搜索,每斤的价格多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

那为何维修师傅手里的药水会这么贵?北京某管道疏通工程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店里药水的价格还会包括人工费、施工费等,所以价格会比较高。

该负责人还提到,自己公司里疏通剂分为185元/斤和285/斤两种,都是厂家配货,和网上售卖的那些疏通剂,产品效果不一样。

称“疏通管道的药水是从厂家进货”的还有北京另一家维修公司。其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店里便宜的药水几十元,贵的药水上百元,浓度不一样,可以自己选择用哪一种。当记者询问为何网上的药水只要十几元时,她表示,“进货价都没这么便宜”。

维修时随意加价,是否涉及诈骗?

感觉自己被骗的晓晓,之后打商家电话,但沟通未果。“后来在网上搜索发现,很多人都被一样的套路坑了。”

“部分维修师傅借劳务费、材料费之名随意加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向记者表示,前述情况如果得到证实,那就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2022年11月,有媒体报道,上海市公安局成功捣毁一个“以疏通管道为名,推销高价管道疏通液牟取暴利”的涉嫌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人,涉案金额超600万元人民币。当时,宝山分局祁连派出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以来,此类报警在上海市就有近300起,都是趁当事人不注意,倒入多瓶疏通剂,趁机索要高额疏通费用。而据警方披露,诈骗分子使用的产品成本价才4元。

那该如何遏制维修时的乱收费现象?

刘俊海认为:“一方面,消费者在预订马桶维修服务时,一定要问清楚劳务费、材料费等,尽量‘货比三家’,不要在网上随意找人维修。另一方面,商家也需标明费用,说清楚维修费、中介费和材料费,不要混为一谈。同时,相关部门也需对维修行业加以规范。”

律师:平台应审核经营资质,管好信息发布源头

细究这些消费者的心路历程,大多是懵懵懂懂地搜索,充满疑虑地付费,百般无奈地维权,稍幸运的一些人通过向平台投诉或求助警方追回了部分资金,而更多人则面临着维修人员消失、平台不负责、维权被迫不了了之等困境。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法学会网络信息法研究会理事刘春泉分析,消费者遇到此类困境有一个重要的归因是“脱离了平台进行线下交易”。记者留意到,目前出现类似情况的平台,消费者与商户之间的订单关系基本无法在线上形成消费闭环,平台在提供信息导流后,实际促成的是线下交易,因此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处于“游离”状态。

刘春泉指出,在这类事件的归责中,关键要看平台是否对平台内经营者的经营资质进行了审核,确保登记信息真实有效。刘春泉认为,对于平台来说管住源头,管好平台上信息发布者,这是处理纠纷时溯源的基础。

“一方面,我们要客观认识到平台并非超级工商局,不是出了任何问题都要负责;另一方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平台审核了资质就万事大吉,平台对商家具有管理的责任和权利,需要通过平台规则对平台内的经营者进行良性引导。”这也意味着当消费者对平台内商家进行投诉、举报时,平台需要有相应的处理机制。

记者梳理发现,消费者多次投诉出现高额收费的商户,例如58同城上的杭州穿山甲管道疏通有限公司、鑫盛管道疏通,美团上的速修通管道疏通等商户目前仍然正常运营,部分商铺还显示为5星好评店铺。

“如果平台上有人发布低价广告招徕生意然后高价宰客,消费者向平台投诉后,平台不予处理跟进,可以保留投诉证据,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由其调查平台是否尽到相关责任。”刘春泉表示。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