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春桑正繁 “蚕”丝成扇

采桑叶、制桑面、做蚕丝扇……孩子们在春游中感受桑之妙用

被剥干净的蛹

学生们正在制作蚕丝扇

蚕丝绕成的工艺品

N海都记者 罗丹凌 梁展豪

实习生 周婉怡 文/图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春天,经过连日的暖阳照射与几场春雨的洗礼,这时的桑叶最嫩、最绿。春桑正繁,也拉开了养蚕的序幕。

很多孩子因此走出课堂,走向户外,采桑叶、制桑面、做蚕丝扇……在春游中探险世界,学习知识,感知快乐。正值周末,海都记者来到位于福清市的桑叶园,与孩子们一起,感受桑之妙用。

一条蚕吐丝约千米 两粒蚕茧绕一面扇

春桑,养育春蚕。而春蚕用短暂的生命,吐丝营茧,作茧自缚,破茧成“蝶”。

“蚕茧上的丝胶,就是蚕宝宝的口水,用来黏合蚕丝,和燕窝类似。”传统工艺曾老师介绍道,一只蚕所吐出的丝,有1000米左右。两粒蚕茧,即可绕出一面蚕丝扇。

在福清市桑叶园,孩子们跟随着曾老师,用蚕茧制作出一面面美丽的蚕丝扇。而绕丝这一步,并无多大难度,只需不断转动扇骨,蚕丝就会均匀缠绕,每位孩子都可以自己动手尝试。绕丝完毕,再用配件装饰扇面,一把蚕丝扇就大功告成。

仔细看去,蚕丝扇洁白光亮,顺滑细腻。轻轻一触,扇面冰凉无比。曾老师说,制作好的蚕丝扇可适当喷点发胶,就能长久保存。

找到丝头并不够,还应找到主丝

曾老师说,制作蚕丝扇,得经过选茧、煮茧、缫丝以及绕丝等多个步骤。《天工开物·乃服》中记载了选茧的要求:“凡取丝必用圆正独蚕茧,则绪不乱。”因此选茧时,应在室外或明亮处将蚕茧放置桌上,剔除双宫茧、多宫茧及其他不良蚕茧。

紧接着,就到了煮茧的环节。曾老师将蚕茧倒入沸水,并用一双竹筷时不时搅动,让蚕茧受热均匀。三至五分钟后,蚕茧的丝胶开始溶解,此时用筷子在水中一挑,即可轻松找到丝头。

曾老师说,找到丝头并不够,还应找到主丝,否则绕丝时,丝易中断。找寻主丝,与经验有关。一般情况下,前面的数根丝都为杂丝,应弄断弃用,后面的一根丝才是主丝。

制桑叶茶 讲究七进七出

若种桑养蚕,是众人周知之事,那桑叶制茶、制面,您听说过吗?

制桑叶茶,首先得采茶。传统工艺吴老师说,新鲜桑叶可分小叶、中叶以及大叶。其中,小叶制成的茶叶品质最好,大叶略带有一点苦涩感,但桑叶味最为浓厚。这些不同类型的桑叶在采摘后就会被分类,再进行晾晒。

“晾晒时间根据制茶类型而定,比如绿茶几乎不用晾晒,白茶晾晒的时间就偏长。”吴老师说,晾晒过后,开始揉茶,将叶片中的水分“揉掉”。揉茶时,需用手掌之力,将桑叶由“绿色”揉成“黑色”。

桑叶“变脸后”,就到了制茶的最关键一步——炒茶。经验老到的制茶人,会完美地控制火候,既不会太热而“烫伤”茶叶,也不会太凉而炒不熟。“炒茶时,讲究‘七进七出’原则,就是炒七遍。前四遍的作用在于‘去水分’,后三遍的目的在于‘炒香’。”吴老师说,炒好后不代表结束,为了防止茶叶“回潮”,还应把它们送进专业的烘茶机烘烤十余分钟。

吴老师说,桑叶茶的口感非常顺滑、清新。桑叶面吃起来也同样清爽。值得一提的是,制桑叶面,一定要选择鲜嫩的春桑,而非经脉过多的老叶,这样才能保证面条的最佳口感。

□知多一点

我国是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

考古发现,我国是世界上植桑养蚕和丝织最早的国家。《诗经·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大雅·瞻印》:“妇无公事,休其蚕织。”《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公元前11世纪,养蚕技术传入朝鲜、日本。秦汉以后,我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南亚和西亚地区,6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通过印度的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开西方养蚕之先河。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