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董加固 杨江参 文/图
近日,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鹧鸪巡检司景观提升工程顺利完工。
昨日上午,迎着微微海风,海都记者前往实地探访,并了解鹧鸪巡检司遗址背后的故事。
工程已完工 有望“五一”前投用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系东海街道丰海路滨海公园至枪城段河口绿化续建工程,位于丰海路蟳埔一带,总面积约2.85万平方米,明清年间曾为鹧鸪口铳台、鹧鸪巡检司所在地,提升工程为东海片区新添了一条兼具生态美学与文化熏陶功能的滨海绿廊。
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倪先生告诉记者,该项目结合闽南文化元素,因地制宜,设有亲子广场、湿地景观、枪城庭院三大景观分区,投用后将为市民提供亲子娱乐互动、生态绿色屏障以及历史文化体验的多功能场所,实现生态建设与历史文化完美融合,形成独具示范性、引领性、文化性的城市景观空间,“工程目前已完工,只等下周验收,预计五一前就可以正式投用,向广大市民开放”。
亲子广场用蓝、绿、紫等颜色铺设出一只“鹧鸪”的造型,广场内有跷跷板、滑滑梯等设施。虽然还未正式对外开放,但已有一些游客前来游玩。
通过长长的石板桥路与亲子广场相连的是枪城庭院,也就是鹧鸪巡检司遗址。它位处泉州母亲河“晋江”与大海的交界处,是晋江尽头,也是大海的开端。
增设新景点 吸引更多人打卡
曾多次前往遗址的泉州市文史爱好者洪少霖告诉记者,这一带静谧清幽,风光迷人,是观海听潮的好去处。
以前到鹧鸪巡检司遗址,要通过一米多宽、二三十米长的石板桥。涨潮时,桥中央被海水淹没,遗址仿佛一个小岛,“岛上”那些古老的建筑与周边景物融合,构成一幅自然的画卷。
遗址上有两块石碑,一块刻着“晋江海河分界点”,另一块则刻着“鹧鸪为泉州东南海防门户”。临水处耸立的灯塔,蓝色油漆略显陈旧,水面上总有或大或小的船只停泊或航行。那里还有一座小宫庙,宫门正上方匾额写着“鹧鸪古地”四个大字。留存的一座碉堡式建筑,为民国时期的产物,上面散落着瞭望窗与枪孔。
据当地居民黄先生介绍,遗址处曾挖掘出不少明清时代的瓷、碗、瓶等,大部分已捐献给考古部门。
随着鹧鸪巡检司景观提升工程的完工,以及滨海公园的建设,遗址也得到了很大的修缮,增设了校场、红夷炮、佛朗机炮等景点。如今去鹧鸪巡检司遗址,还可以走公园的沙石慢道,相信这里将会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打卡。
鹧鸪巡检司 因附近山形得名
鹧鸪,闽南语发音为“蔗姑”,本是一种鸟类,体形似鸡,但比鸡小,羽毛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
蟳埔社区东北部有座鹧鸪山,因山形得名,蟳埔女也被称为“鹧鸪姨”。此处鹧鸪山,《闽书》又作圣姑,位于晋江入海口突出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据清道光版《晋江县志》称:“(晋江)东南行至法石、石头、圣姑、岱屿,别名蚶江,此又晋江入海之水门也。地饶鱼盐,而苦卑湿。”
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曾介绍道,鹧鸪巡检司也因位于鹧鸪山附近而得名。巡检司始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元代官署中,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其功能以军事为主。它品秩不高,但在地方事务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朝依其例沿用,加之佐以行政权力。清朝年间,百姓人口大增,县衙数量并无增多,于是次县级的巡检司在数量与功能上日渐增多,且多有通判等官职设置。而处于沿海的鹧鸪巡检司,更具有“掌捕盗贼、专司河防”之职能,相当于现在的边防派出所。
《晋江县志》记载,明初,沿海置巡检司兵,曰弓兵。本府各县巡检司共一十九处,额偏各司弓兵名数多寡等,共一千六百五十名。从元朝开始,不断有倭寇到沿海烧杀抢夺,明代末期,沿海海防形势日益严峻,鹧鸪重要的海防战略地位得到高度重视。天启七年(1627年),泉州知府王猷捐俸建“鹧鸪口铳台”。当年,鹧鸪口铳台设有9门大炮,各重八千斤。明末时期,鹧鸪口铳台在抵御倭寇的战斗中发挥着“以御由海入江之倭寇,而保郡城之安全”的重要作用。
崇祯二年(1629年),鹧鸪口铳台各项设施刚刚布置不久,海寇突入江口。福建副使蔡继善(原任泉州知府)“乃申令募壮士分伏要害,以邀其归,贼骇遁去”。鉴于海寇之祸,蔡继善再次捐俸,委命周斌在鹧鸪口斜对面的溜石亦筑建一铳台,周长20余丈,高1.4丈,配备大炮19门,军士300名,与鹧鸪口铳台互为犄角。由此可见,鹧鸪口铳台的创建,见证了其在明末泉州海防史上重要的战略地位,也为清代鹧鸪巡检司的设置奠定了基础。到了清康熙年间,石狮祥芝的巡检司迁移至鹧鸪口,并命名为“鹧鸪巡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