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董加固 杨江参 文/图
锯齿声、敲打声不绝于耳;木构件制作加工、搬运椽子、新木构件涂青油……5月24日中午,海都记者走进泉州南安文庙遗址,看到几名施工师傅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在近900年的历史长河中,南安文庙屡废屡兴,去年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再次启动修缮工程(本报2022年10月25日A06版曾作相关报道)。记者探访得知,南安文庙已修缮过半,为期300天的一期工程,预计今年7月底将基本完工。10月前,南安文庙有望重现昔日风采。
规模宏伟的大成殿 初步恢复
一走进南安文庙修缮现场,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工人们忙碌施工的场景:有的正在小心翼翼地搬运椽子,通过滑轮将其送上大成殿的屋顶;有的对虫蛀木构件进行清理修补;有的正为浸泡完毕的木构件涂上防潮的船舶沥青油;有的耐心地清理附着在瓦片上的泥土,小心筛选出破损瓦件,分类后整齐地码在一旁;有的锯木头、专注打石;有的仿照原木构件切割制作出新的木构件。
“一比一仿照原样,尺寸不变。新的木构件长度、宽度以及弯度,与原木构件一致。”来自永春的木作郑师傅告诉记者。
在施工现场,记者注意到,木构件、石条、砖块、瓦片等有序堆放在各施工区域。有些木构件是按原状新作添配的,有些是进行现状修复的。
倒塌的三块石碑已重立,原先大成门边上的厂房已拆除,门前广场变回开阔地,大成门的轮廓,基本上被“勾勒”出来,施工单位对东耳房的样貌进行复建。
此外,原先一片荒芜的大成殿,初步恢复了宏伟规模——此前遗留的15个直径近1米的“石墩”,是大殿的柱础,如今在“石墩”的上面已全部立起了石柱,雕龙石柱展露无遗。大成殿下檐的寿梁也已安装完成,椽子已进入安装工序,整个大成殿看上去焕然一新。
史料征集和展陈设计 正在进行
“考虑到整体外立面的观感协调,我们采取了相应的修缮措施。”施工单位的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东庑、西庑、东耳房的地面和墙面采用的是规格较大、长度较长的老石条,“寻找并不容易,通常一打听到有石头的消息,我们就马上派人赶过去拉回来”。
记者现场看到,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墙面出现了倾斜,施工单位采用方木及木板,对其进行纠偏。有些墙体内部长满了树根,为了去除树根,同时保持原工艺、原形制,施工单位对砖块、石条进行编号,拆下来后,对树根进行彻底清理,再按序号放回原处。“采用方木及木板而不采用钢条,是因其更具韧性,可避免损坏古建筑。”现场施工人员李师傅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修缮工程高峰时,大约动用了50名工人,一期工程修缮进度已经过半,预计今年7月底基本完工。目前,南安市文体旅集团在全力开展史料征集和展陈设计工作,力争在10月前向市民朋友呈现南安文庙的昔日风采。
朱熹、郑成功等人曾在此求学
文庙,又称孔庙,是古代为祭祀孔子和推广儒家教化而兴建的重要礼制性建筑,也是古时士子的“修身天地、晋身之阶”。
史料记载,南安文庙初建于北宋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距今近900年,规模浩大,建筑风格别致,门口广场铺有八大格石板,隐喻丰州城内外有八铺,并有四十六格的“稳龟桥”,象征南安共有四十六都(地名)。这是闽南始建最早、规模曾经最大的孔庙,也称“南安学宫”,不仅是闽南历史最重要的见证,也是闽南文化的象征。朱熹、郑成功等一大批文人志士都曾在此就学。
《南安县志》记载,南安文庙屡废屡兴,或庙址迁建,或庙殿毁废,或毁于流寇,或漂于洪水,或圮于地震,历代曾一再对之进行修葺或重建。重建时大多由历任知县、邑绅或教谕、学录、训导主持。每次重建就会勒石立牌,纪其事、说其难、表其功。
据《南安县志》与《丰州集稿》所载,南安文庙共有修建碑记十五方。自清光绪年间废科举学堂后,南安文庙才渐渐荒废。1913年、1915年两次重修,当时的南安文庙尚有主殿、棂星门、明伦堂、文昌阁、教谕署、洋池、云泮桥等存在,左侧还有朱子祠、名宦祠、启圣公祠及历代修建碑记等。直至1952年,因庙殿失火,蔓延廊庑,仅存前门及部分残垣,并荒废至今。
去年,经多方部署,南安市文体旅集团启动了备受瞩目的南安文庙修缮工程。目前,南安文庙已启动一期修缮工程建设,主要对南安文庙主轴线上的大成殿、大成门、东耳房、东庑、西耳房、西庑、节孝祠、庙埕、牌坊、月台、院埕等文物进行原址修复、修缮,排除建筑安全隐患、恢复建筑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