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法治日报
“你怎么又在刷短视频?”“不刷短视频你就Out了!”“你也不看看自己成绩怎么样!”……这是四川成都王女士家经常会出现的对话。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儿子小鹏正在上初中,近段时间十分沉迷刷短视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刷短视频,晚上睡觉后蒙被子里还偷偷刷,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记者采访发现,像小鹏这样沉迷刷短视频的未成年人不在少数,不仅严重影响学习成绩,还容易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对此,专家认为,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短视频,可能导致与现实世界脱节,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应提高青少年模式的吸引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沉迷短视频成绩下降 连吃饭都不舍放手机
“天天回到家就刷短视频,有的时候接他放学,在回家的路上也看个不停!”王女士抱怨道,尤其是一些短视频App的沉浸式界面,让孩子看不到手机状态栏的时间,“一看起来就没完没了”。
“有时候跟我说就看一会儿,结果等我出门买完菜回来,他还在看。”王女士说。面对孩子下降的考试成绩,王女士倍感焦急。为此,她曾多次苦口婆心地与孩子谈心,希望能通过沟通让孩子戒掉刷短视频的“瘾”,但收效甚微。
对此,来自河南新乡的刘云(化名)也深有体会。“我弟弟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机刷短视频,连吃饭时也舍不得放下手机,作业也不着急写。放假时,几乎一整天都在看,我们都拿他没办法了。”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未成年人在刷网络短视频时并不会打开青少年模式,部分未成年人为了“戒掉”短视频,曾尝试开启青少年模式,但没坚持多久就不了了之了。
绕过青少年模式后,一些不适龄的、暴力的、低俗的短视频内容,给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甚至还存在被诈骗的风险。
刷短视频成瘾因容易满足 不良内容多严重影响健康
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看来,现在沉迷短视频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短视频短小精悍,它不仅对未成年人,对成年人也很有吸引力。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说,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的主要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在同伴关系中没有感受到支持或者温暖等,而刷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空缺。同时,短视频有及时反馈的特点,而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不会得到及时反馈。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更愿意把注意力投向短视频。
张昕说,长时间刷短视频会使未成年人习惯于及时反馈,而忍受不了延迟反馈,对未成年人的注意力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此外,对于一些不适宜内容,未成年人可能没有办法去辨别,从而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短视频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敏认为,长期观看短视频,会让未成年人沉浸在这种舒适、简单的环境中,而不愿努力学习。
大成律师事务所中国区科技、传媒及通讯全球行业组牵头人刘骥律师说,短视频中还可能包含暴力、血腥或色情等内容,这些内容还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家长应该认真监督孩子观看短视频的时间以及内容,并在必要时指导他们如何选择适合的内容。
青少年模式缺少吸引力
家长管控才是最有效的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平台内容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各大平台也在积极推出相应举措。
抖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抖音未成年人守护专项工作组从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处置等环节严密监测、防范,通过上线多种风控模型策略,严格处置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内容。
微信视频号青少年模式通过搜一搜的指尖搜索即可快速开启“青少年模式”。现在,只要在聊天页面发送“#微信青少年模式”或“#青少年模式”等,点击蓝色字样即可跳转进入微信“青少年模式”的专题页,做到了一键便可开启青少年模式。
其他含有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与抖音和微信视频号类似。
但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孩子都是用家中长辈的手机刷短视频,让青少年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
“不少未成年人用家长的设备、家长的账号去上网,如果家长没有做好这方面的管控,那么平台的举措也很难有用。现在的问题是连家长也沉迷短视频,家长的言行对未成年人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家长方面的管控才是最有效的。”刘德良说。
“提高青少年模式的吸引力,根本上是要了解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使用习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智媒研究中心副主任蒋俏蕾说,未成年人不是低龄的成年人,青少年模式也不应是“简配版”的短视频应用。与其“做减法”,不如换成“做加法”的思维模式,为未成年人量身打造、专门定制更多优质的内容,满足未成年人多元的使用需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青少年模式的吸引力。
“期待青少年模式进一步迭代完善,成为吸引未成年人爱用、家长积极开启、亲子家庭共用的视听创意学习成长空间。”蒋俏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