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福建日报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更是“国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678.8万,占户籍人口的17.2%;预计至2025年,这个比例将达到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前后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面对“银发浪潮”席卷,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等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召开省委全会研究部署养老补短板工作,先后出台“养老二十条措施”等政策文件,养老政策进步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连续7年将养老服务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全省养老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一项具体举措。自2020年起,我省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持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全省共有69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究竟是啥样?近日,记者走访福州市屏山社区、环南社区、水都社区等3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看看它们如何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变成现实。
医无忧 让老人在家及时看病,省心省力还省钱
“叔叔,您的餐后血糖8.1毫摩尔每升,血糖控制得很好,继续保持下去啊!”近日,福州市鼓楼区华大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李丽霞在屏山社区长者学堂巡诊时,竖起了大拇指为自己的老病号陈孙升(化名)点赞。
家住华大街道屏山社区的陈孙升,今年76岁,患有糖尿病近15年。他告诉记者,这些年自己的血糖时有波动,多亏了家庭医生的帮助才能控制得不错。“李医生经常发微信关心我的情况,及时为我调整用药,还告诉我该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帮我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帮助我的病情稳定下来。”老陈说,对老年人来说,到家门口卫生服务中心找家庭医生看病,可谓省心省力还省钱。
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是老年友好型社区的重要标志。除了可及性越来越高的家庭医生服务,近两年,福建开展的家庭病床服务,更是把医疗服务送到了老年病患的家里。
“多亏家里建了家庭病床,我妈妈才能转危为安。”谈及家庭病床服务,家住屏山社区林业厅宿舍的林文辉很是感慨。
林文辉的母亲今年90岁,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每次生病都是兴师动众。“我们家住5楼,也没有电梯,老太太每次去医院换鼻饲管,都需要出动兄妹4人。”林文辉说,母亲申请了省级机关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后,医护人员每天都会远程巡诊了解病情,每周定期上门巡诊时就能帮忙把鼻饲管换了,“家庭病床的费用也能享受医保政策,省力省钱,一家人都轻松多了”。
省级机关医院家庭病床负责人曹熹告诉记者,目前该院家庭病床服务团队由7名医生和7名护士组成,主要服务屏山社区的老年病患,可以为老年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的患者提供家庭病床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诊疗服务、医疗护理、康复治疗等,如外科换药、导尿、导管护理等。目前,该服务已让300多名老年患者实现“在家住院”。
“每次社区有健康讲座,我都会和老伴一起去听课。”家住福州市晋安区茶园街道环南社区的王文英告诉记者,虽然手机里各种养生信息非常多,但是老年人很难分辨是非,“听讲座可以和医生面对面答疑,学得更靠谱”。
环南社区党总支书记郑芳介绍,社区所在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指定家庭医生团队定期为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体检、健康随访、慢病管理、义诊等。同时,社区邀请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为参与健康服务的社区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提升小区网格化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让老年人享受及时、就近的健康服务。
养有福 硬设施软服务全面提升,就餐方便快乐少不了
“看着社区一点点变老,再看着它变得越来越适合养老,挺欣慰的。”67岁的徐瑜这样评价自己生活了多年的环南社区。
作为一个典型的老旧社区,环南社区的住宅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住户里老年人占比高达16%。改造前,29个小区里有26个无物业,外墙破旧、路面坑洼、路灯毁坏、人车混流,老年人出行十分不便。
2020年起,环南社区开启精品社区创建。“进行改造规划时,我们就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出行需要和社交需求。”郑芳介绍,两年多时间里,环南社区先后完成雨污管网改造、缆线下地、安装公共照明等硬件设施提升项目,还将社区内的小区打包成片,引入第三方物业公司实现规范长效管理。
“这两年,社区的道路变宽了,也变平整了,车辆停放更有序,还增加了不少无障碍设施,花花草草也有专人管理,老年人活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都得到了提升。”徐瑜告诉记者,提升改造后的社区不仅有充足的户外活动空间,还新建了有音响有空调的活动室,“这里就是我们的‘快乐大本营’”。
离开社区活动室步行5分钟,窗明几净的长者食堂格外引人注目。“我93岁,老伴88岁,我们老两口每天买菜、煮饭,吃完饭还要洗碗、做卫生,非常麻烦。自从家门口有了长者食堂,吃饭不愁了,很满意,很放心。”家住环南社区的老人陈世灼逢人就夸长者食堂“解决了老人就餐难题”。
在福州市金山街道水都社区,高龄、留守、孤寡、失独、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幸福味道”。水都社区书记张嬿介绍,该社区的长者食堂通过招募热心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实惠的配餐送餐服务。
不局限于助餐服务,水都社区的老年人只需一个电话,就能享受到由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团队提供的两大类居家养老服务,一类是线上照护,为居家老人提供电话聊天、危病呼救响应等服务,另一类是到家服务,为长者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急、助行、助浴等六大服务。
老有为
活动“圈粉”很多老年人
退休生活更丰富有趣了
5月18日下午2点半,水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旗袍秀研修2班的学员们冒着风雨,准时到齐上课,让授课老师郑敏感动不已。
一步一举、一颦一笑,在宽敞的排练房内,学员们跟随着郑老师的指引,整齐地走着台步。“我以前都是到老年大学上课的,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课,条件还更好!”学员黄赛月阿姨对记者说,她在这里学习了3年,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退休后生活很充实。
水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于2018年改造完成,长者学堂正式开班授课,开设了民族舞、拉丁舞、声乐、旗袍秀、摩登探戈等专门面对老年人的课程。提供养老服务的智宇孝老集团福州分公司负责人陈宏介绍说,目前,500余名老人在这里成了“老同学”。
老有所乐,更要老有所为。在环南社区,有个徐瑜党建工作室,“圈粉”很多老年人。
扫黑除恶、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工作室经常用说唱、演小品、打快板等接地气的形式宣传重要政策,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以前我们就是一支‘草根队伍’,主要为了娱乐,丰富退休生活,现在‘公益味’更浓了。”退休老人徐瑜自豪地告诉记者,自从成立了工作室,团队分工日益明确规范,还引入了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匠生筑梦”支援服务队共同开展活动,义演范围也由原来的社区扩大到妇联、环保等系统,“几乎每周都有活动”。
活跃的党建工作室吸引了环南社区越来越多的退休党员加入,一起唱歌、跳舞、学习乐理知识,还可以出去义演,退休生活更丰富有趣了。
“党建工作室的老年人都非常优秀,带动了不少群众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郑芳告诉记者,这个工作室不仅让社区退休党员有了发光发热的平台,也让越来越多的老年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让社区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