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及时补充水分,重点关注高危人群

“桑拿天”发生中暑 牢记急救“五字诀”

N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肖章武 林磊

福州方言说得好“好男不赚六月钱,六月天打犬不出门”,这段谚语也从侧面反映出福州自古夏天就炎热,不适宜户外作业,容易中暑生病。

六月初夏,夏天的帷幕才刚刚拉开,连续数日的高温伴随着梅雨季的到来,空气中充满了闷热感和潮湿感,持续高温高湿,正式开启福州独有的“桑拿天”模式。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中暑,其中,年老体弱者和慢性疾病患者更要当心。

中暑分为三个等级 热射病最严重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发生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一类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暴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中暑分为三个等级: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高温下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体温升高、全身无力,说明身体已经脱水,需要多喝水,到阴凉处休息,症状可缓解。

轻度中暑:除上述病症外,体温38℃以上,面色潮红,胸闷,或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这时一般立即就医。

重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昏倒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以上等症状。重度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类型,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预后不良,死亡率高达70%~80%。

关注特殊高危人群 饮食不宜过于寡淡

预防中暑的发生,提倡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每日10—15时太阳短波辐射最强烈,避免此时外出,如必须外出,则要避免太阳直晒,做好防暑防晒个人防护,及时补充盐分。

2.出门可佩戴宽帽檐的遮阳帽和太阳镜,涂抹SPF-15或以上的防晒霜,随身备好十滴水、人丹等防暑药品。

3.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喝的时候要慢慢喝,定时喝温开水。

4.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内外温差5℃合适。

5.关注特殊高危人群,警惕一些老年人不喜欢开空调,在家备足清凉饮料,准备防暑降温药物,劝其减少外出活动。不将小孩单独长时间置于车厢及密闭空间。

夏季人体消耗大,饮食也不宜过于寡淡,注意营养摄入,多注意蛋、奶、鱼虾、鸭肉、猪肉等优质蛋白的摄入,保障营养需求;冬瓜利尿消炎、清热解毒;丝瓜解暑祛风;苦瓜祛暑清心,或捣汁熬成凉茶,或炖汤,都为祛暑良品。

中暑急救“五字诀”

移阴凉通风处最重要

牢记以下五字诀,当身边的人发生中暑时,可及时救治。

1.移: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

2.敷:可用凉湿毛巾敷头部,或将冰袋、冰块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大腿内侧处。

3.促:将病人置于4℃水中,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待肛-门温度降至38℃,可停止降温。

4.浸:将患者躯体呈45°浸在18℃左右凉水中,以浸没乳头为度。老年人、体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水温不宜过低。

5.擦:同时用毛巾擦浸在水中的患者身体,把皮肤擦红,一般擦15~30分钟,即可把体温降至37℃~38℃,大脑未受损者迅速清醒。同时及早与医院联系,进行及时抢救。

中暑“急救五字诀”适用于发热汗闭的重症中暑,无发热者不宜。即使是重症中暑,正在出汗的即使体温升高,也不宜用冰敷或浸入井水中,否则易落下痼疾。中医经典曾说,“风湿痹痛从何而得之?汗出入水中也”。轻重度中暑都必须先移阴凉通风处再行抢救,神志清楚、出汗多的可饮淡盐开水。

需要现场抢救的此类中暑,属于中医学的“阳暑”、“暑风”、“暑痧”,民间常用刮痧法、揪痧法、掐筋法抢救,目的是透表泻热,可以阻止中暑的发展,防止热射病的发生。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