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涓 实习生 林叶清
一个人,一张桨板,以一己之力挑战京杭大运河,穿越于货轮迷阵中,抵抗着大风带来的阻力,听着轻音乐感受着这趟奇妙漂泊……来自福州的知名运动爱好者宋立伟,以新晋网红运动“桨板”的旅行方式,3月29日凌晨从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杭州出发,一路向北,6月6日成功抵达大运河的终点北京,为这次挑战画上圆满句号。
70天的“水上苦行僧”之旅,他遇到过困难,经历过挫折,也感受过温暖,“种种加在一起组成了一场艰辛又温暖的铭记于心的旅程”。
小状况频发 与水草和逆流搏斗
47岁的宋立伟分享了他的大运河之旅。
据说,通过险象环生的江南运河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船舶变少、河道变宽、水质变好,“终于从每天心惊胆战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心态不再是痛苦煎熬的,而是开始享受旅行带来的自由味道”。
可是过了黄河之后,他发现水位明显下降,桨板容易搁浅。同时,水位浅的地方,水质也极差,长满了水草,宋立伟只能慢慢前进。前行了一段时间后,桨板越拖越重,他才发现原来是桨板上的尾鳍勾住了水草,阻碍了桨板的前进,为此他不得不拆掉尾鳍继续前进。
拆掉起到稳定作用的尾鳍后,又出了新的状况,桨板在划行时在风、水流等因素的影响下,就像喝醉的人,走得歪七八扭。那天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宋立伟花了三小时才完成。
这些障碍让宋立伟的心理有了不小的负担,前方路途的不确定性也让他心中充满担忧。
事实上,宋立伟的担心不无道理,从杨柳青古镇到天津市区,甚至到北京的许多水域,宋立伟都在和水草作斗争,而他只能慢慢熟悉。
最后一段天津到北京180公里左右的路程,还因为海拔差的原因,宋立伟需要逆流而上,这对他的处境来说雪上加霜。“最怕的就是逆风和逆流了,根本把握不好方向,行进的速度也很慢。”在这样高度紧张及高强度划行的状态下,宋立伟的手指出了问题,渐渐地,除了拇指之外的8根手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腱鞘炎的症状,无法握紧拳头。
独行虽寂寞 但一路收获着温暖
一路上的艰难不仅在现实世界中,还在精神世界上。“一个人在水面上划行,每天埋头苦划,还要解决各种突发事件,再加上身边没有可以交谈的对象,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紧绷,好像随时会崩溃。”
每每支撑不住时,来自全国各地的骑行亲友团就会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们知道我的划行计划后,都很关心我,有的会抽空来找我,鼓励我,焕发我的斗志”。
在天津武清区到北京的路程中,一位骑行相识的东莞朋友来看他。那天晚上,他们喝酒畅聊,放松自己。
还有一次在微山湖边,宋立伟结束了一天的划行后,朋友已经在岸边煮好热汤,泡上福建的茶叶等他。宋立伟和朋友们围在火炉边,喝着来自家乡的茶,听着朋友说着有趣的事,来自家乡的茶香,安抚了他的身心。
在通州北运河上,宋立伟结识了北京的“桨友”王大哥。宋立伟说,萍水相逢的王大哥从朋友那里得知,他要经过一处名为高碑店的水闸后,便主动提出,将他的桨板和行李搬运过水闸,而让宋立伟骑着他的躺车,感受穿梭在北京街头的畅快。“当时王大哥一见到我,就给我送上一瓶冰镇汽水,那是炎炎夏日里难得的一份清凉!”
据介绍,宋立伟曾在两年内骑车走过了进藏的四条线,甚至从三亚出发一路向北直指漠河,贯穿祖国南北。2014年3月,他从福州骑行到欧洲——全程210天15992公里,途经16个国家。
虽然今年划行之旅也充满了艰险,但对于宋立伟而言,挑战成功带来了无限满足。他一路向北,用相片、视频记录下自己眼中的京杭大运河,也让大家换一个角度认识京杭大运河。宋立伟说,待他休整后,还会踏上新的征程,“来则来,趣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