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AI填志愿 “一键选校”靠谱吗?

海都记者体验三款APP发现,同一所大学录取概率差了22%;专家表示,AI填报志愿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太过相信,考生还需结合个人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N海都记者 梁展豪

今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高考成绩也即将公布,报大学、选专业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为了迎合这一需求,大火的“AI”技术也被玩出了新花样,智能报志愿系统层出不穷。那么,使用AI填志愿真的可靠吗?记者进行了一番了解。

记者体验:同一高校不同APP 录取概率差了22%

记者在应用商店中搜索“高考志愿”,弹出的数十款软件令人眼花缭乱,不少软件都打出了“海量数据”“轻松报志愿”的旗号,这其中也不乏知名软件。

记者以“福建省应届考生;550分;首选历史;次选地理、思想政治”为填报信息对四款APP的“模拟报志愿”功能进行测试。

在可报院校中,记者发现,三款软件的推荐名单中都有“华侨大学”,但录取概率完全不同,分别为42%、24%、20%,最高概率和最低概率差了22%。

另一款则仅显示了两所学校信息,更多内容需要支付498元升级至VIP。

在使用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软件将“专业选择”“地区选择”等细项功能都设为了付费功能,且还“贴心”地推出了付费的“AI一键填报”功能,号称仅需将高考成绩、批次选择、大学意向、专业意向等内容填写完毕,系统便能通过多维度的算法,结合所收集院校专业近5年的招录数据等技术进行填写推荐。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购买的页面上往往会出现“AI一键填报功能采用大数据独家算法,推荐仅供参考,请结合自身情况谨慎填报”等文字。

家长:花199元购买服务后 还被“限制修改次数”

记者采访到一位曾花199元购买“高级卡”的考生家长郑女士,其表示如今不少APP都推出了“AI填报”功能,但都基本是“割韭菜”的工具。“有些软件根本看不到几个有用的信息就要收你钱,不然就不让你继续,很不合理。”

郑女士表示,即使在其购买完付费服务后,也还会出现“限制修改次数”“提示条款”等内容,让其不敢相信软件分析的内容。

专家:算法不同答案也有偏差 不要轻易偏信

第三方机构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88.1%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2022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8.8亿元,预计2023年达9.5亿元。目前由于高考生缺乏获取高考填报信息的渠道,加上高考录取人数逐年递增,高考志愿报考行业付费需求增多。

在黑猫投诉上,有消费者投诉说:“我高考志愿填报的前六个大学根据AI计算考上概率都在70%以上,结果一个都没录取,最终录取的是我填报的第六个保底的大学,比我高考分数线低了20分的学校。”

一位从事数据分析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AI填志愿的系统需要依赖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讯来训练AI模型,才能提供较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果数据质量有误或不完整,其模型就无法准确地生成有效信息。“AI志愿填报软件本身的质量良莠不齐,在让消费者感受到一定的‘贴心服务’后就会引出消费窗口,但是每家的训练算法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会有偏差,所以不要轻易偏信。”

高考志愿资深填报专家郑丽平表示,AI高考志愿填报软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太过相信。“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志向、兴趣、目标都不一样,AI不能做到全面了解每个学生,选择出最佳的求学路径,所以在结果上存在局限,会将本是不同的人‘同质化’。”郑丽平说,考生在使用AI填志愿时,还需要结合个人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理性分析自己的兴趣方向,做好长期规划。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