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7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6·18购物车”折射哪些消费新变化?

促消费加力、“小而美”破圈……“6·18”购物节线上线下齐发力,销量增长明显

N新华社

一年一度的“6·18”购物节,既是促进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节点,也是检验消费复苏成色的“试金石”。今年“6·18”促消费成效如何?“购物车”折射哪些消费新变化?

线上线下齐发力

成绩单加速增长

京东“6·18”参与百亿补贴商品数量达到3月的10倍以上;快手电商在“6·18”期间投入百亿平台流量和10亿元商品补贴;苏宁易购全国多家门店为消费者提供以旧换新补贴、分期免息等优惠……今年“6·18”,多家平台纷纷升级优惠补贴力度,促进消费加快复苏。

“作为网络零售的重要促销活动,‘6·18’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首席专家李鸣涛表示,今年“6·18”在加大优惠补贴的同时,不少平台将促销规则化繁为简,有利于促进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线上促销火热的同时,不少线下商业体也紧抓“6·18”契机,促进消费回补升级。银泰百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6·18”除了推出美妆服饰券之外,银泰百货全国各城市门店还推出了时装秀、迷你音乐节、游园会等一系列丰富线下活动,吸引大批年轻消费者前来体验和消费。

各平台陆续披露的“6·18”成绩单,见证当下消费市场加速回暖的脚步——京东平台近五成中小商家成交额增长超200%;天猫“6·18”开卖4小时,手机数码家电类目超30家品牌成交额破亿元;快手电商“6·18”前三天订单量同比增长超70%……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随着端午、暑期等消费旺季到来,居民节假日休闲购物、出行旅游等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暑期消费季期间,商务部还将组织推出“6·18端午欢乐购”等多个消费场景,为消费市场增添更多信心活力。

“土”里淘金生意忙,潮玩品牌受年轻人青睐

这个“6·18”,来自山东的“85后”创业者王明每天忙个不停,他做的是一份“土”里淘金的生意。

“这几年园艺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家庭园艺蔬菜、花卉绿植、营养土等销量直线走高,我们的营养土店铺成交额5年翻了25倍,2022年成交额达到5000万元。”王明说。

“新锐白领”“运动达人”“城市新农人”……近年来,伴随消费升级脚步加快,园艺花卉、户外骑行、露营飞盘等众多“小而美”领域的细分需求凸显,各类垂直市场加速崛起。京东“6·18”数据显示,今年新产品、新品牌、新品类上架数量明显增长,新品增长对整体销售的贡献率较去年同期提升超30%。在得物APP,泡泡玛特、乐高等潮玩品牌销售增长迅速,获得大批年轻消费者青睐。

“小而美”破圈的同时,下沉市场消费潜能也在加速释放。

苏宁易购零售云数据显示,“6·18”期间,县镇市场新风健康空调销量同比增长86%,洗碗机、集成灶、嵌入式烤箱销量同比增长分别达89%、61%、143%。来自电商平台发布的消费趋势报告指出,下沉市场消费需求正在与高线城市趋同,并日益呈现多元、个性、悦己等新趋势。

专家表示,我国县域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数字技术向低线城市和乡村地区拓展延伸、农村数字化流通体系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下沉市场将为消费恢复和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大数据洞察用户需求,“数”“智”提升供应链效率

超过80条自动分拣线,上万个智能分拣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作业,日均分拣超450万件包裹……“6·18”期间,位于江苏的昆山亚一智能物流园区内,集仓储、分拣、转运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网络高效运转。

“江浙沪皖等华东地区超93%自营订单都可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让物流服务的时效和体验再次提升。”物流园区负责人介绍。

AI虚拟主播全天在线,满足多品类、多场景直播需要;商家通过大数据洞察用户需求,引导产品款式、颜色设计;数智供应链每天给出超万条补货、调拨等智能决策,有效提升供应链效率……这个“6·18”,数字技术高速发展正在助力更多实体商家降本增效、优化服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表示,随着“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加快构建,“数”“智”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商品和服务供给迈向中高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消费新增长点。

□新闻延伸

如何避免“吃灰”窘境?

N新华社

6月以来,新一轮电商销售热潮掀起,健身小器械再度成为消费热点,飞力士棒、瑜伽垫、哑铃等商品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然而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器械被买回家后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被丢在角落里“吃灰”,这其中不乏消费者冲动消费等自身原因,也存在产品质量、售后指导等方面的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与热销形成对比的是,不少健身小器械在到达买家手里后使用率并不高。“瑜伽球已经几乎不用了,逐渐沦为家里的软装”“被弹力带崩到过不止一次,很疼,就弃用了”……

专家指出,近几年健身小器械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但消费者冲动消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器械买回家后被丢在角落里沦为“摆设”。此外,部分健身器械缺少运动指导、质量不过关、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加剧了这种闲置现象。

记者发现,近年来飞力士棒、凯尔格训练器、健身滑行垫等新型健身器械受到买家欢迎。但网购平台上关于这些新产品的介绍往往比较简单,有的甚至只有几张图片说明,缺少具体细致的使用指导,不少消费者反映“不会用”,一些人表示“没有人指导或一起锻炼,一个人很难坚持下来”。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针对虚假广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明显违法违规行为,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健身器械市场的监管力度,增加检查频次,设立举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违法违规行为记录在案,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让健身小器械真正成为“助动器”。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表示,目前国内健身器械领域标准较为缺失,仅有固定式健身器材一项强制国标,很多产品品类难以套用,快速发展的市场呼唤着行业标准。

此外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健身小器械时,应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和产品特性,坚持理性消费。购物过程中如遭遇产品质量等问题,要及时反馈、维权,保护自身权益的同时推动市场良性发展。在使用健身器械前,也应充分了解其正确用法、注意事项,确保锻炼科学、安全、有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