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枣粽、豆沙粽、八宝粽、蛋黄粽、火腿粽……端午节的粽子,让不少人欲罢不能。
但是当健康和美味碰撞到一起时,也给大家带来了些许烦恼,一年吃一次,一次可以无限量?粽子真的不好消化吗?粽叶越绿,证明粽子越新鲜?一起来看看,如何健康吃粽子。
粽叶越绿,粽子越新鲜?
买粽子的时候很多人注重“颜值”,觉得粽叶越绿,粽子越新鲜。其实并不是这样。
粽叶的绿色主要来自其中的叶绿素,但是叶绿素非常不稳定,受到高温、氧气等影响就会“变色”,让叶子变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输和储存以后,粽叶很难保持原本的翠绿鲜嫩,蒸煮熟透后,更不可能保持翠绿色,黄黄的才正常。
大家挑选粽子的时候,没有必要太纠结粽叶的颜色。如果发现粽子颜色过于翠绿,反而应该提高警惕,很有可能是不法商家采取非法手段保持了粽叶的绿色,比如,使用工业硫酸铜或工业氯化铜浸泡粽叶等,这些都属于“非法添加物”,摄入之后很容易增加身体的健康隐患。
粽子真的不好消化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就是粽子不好消化。但把这个锅算到糯米头上可就实在无辜了些。
糯米的营养成分和大米一样都是淀粉,淀粉从结构上来说主要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糯米中的支链淀粉占到80%以上,比其他种类的米更黏一些。黏糊糊的糯米如若制作成糯米粥等食物,对人体来说是易消化的,因为糯米中的支链淀粉更容易水解糊化,更容易吸收,人体的血糖反应也更加明显。因此,其实糯米本身是好消化的,但糖尿病患者需谨慎。
既然糯米好消化,那为什么很多人吃完粽子以后还觉得胀得慌呢?
首先,别看糯米个头不大,但是质地特别致密,包粽子的时候总是不断压紧,你随便几口咽下去的两个大粽子,可能就差不多是三碗米饭的重量了。
另外,大多数时候,我们吃粽子并不是等蒸完了就趁热吃,冷却之后由于淀粉老化回生,粽子的口感韧性增强,这时往往就不易消化。
□科普一下
芦苇叶、箬竹叶、柊叶、槲叶……
你家粽子用哪种叶子?
尾部细长的芦苇叶、椭圆形的箬竹叶、“圆圆胖胖”的荷叶……端午节,除了粽子包的馅有口味差别,南北不同地区所用的粽叶也存在差异。
芦苇叶
在江苏,人们最喜欢用芦苇叶包粽子。南通动植物专家居卫东介绍,芦苇通常用根茎繁殖,每年春天,就会从根里长出新的芦苇秆。到了五六月时,芦苇叶的品质进入一年中最好的状态。“过了6月,芦苇的叶子会变硬变脆,这时候包粽子就需要在外面包裹一层柔软性更好的嫩芦苇叶了。”
箬竹叶
“在南方,例如浙江、福建一带,竹子分布较广,当地人会选择用箬(ruò)竹叶包粽子。”居卫东介绍,箬竹的竹竿比较矮,但叶子宽大,有的甚至一片叶子就可以包一个粽子了。
箬竹四季常青,当作粽叶使用时也比较耐煮。用箬竹叶包粽子,在古籍中也有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载:“用秫稻米末……用竹箬裹,烂蒸。”
芭蕉叶
芭蕉叶就是香蕉树的叶子,除了可以给铁扇公主做芭蕉扇,还能用来包粽子。在热带地区,包粽子时先把芭蕉叶剪成大小一致的正方形,清洗干净后再放入沸水中煮片刻,晾凉后就可以用了。
用芭蕉叶包出的粽子大多是长条形的。
粽叶芦
粽叶芦,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外形与竹叶相似,自带清香气息。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种名为粽叶芦的植物就是为了包粽子而生的,这种禾本科的高大草本植物在南方地区极为常见,古人深谙此草是包粽子极好的材料,且取材方便,便将其取名粽叶了,也是地道“广式”粽子的主要原料。
荷叶
荷叶也能用来包粽子?如今在山东济南一带,“九子荷香粽”依旧是特色美食之一,当地还有“有多大荷叶包多大粽子”的俗谚。这种粽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以荷叶和五彩线包裹制成,当时是作为贡品献给皇室,有多子多福的寓意。这种粽子在民间也代代相传。
柊叶
柊(zhōng)叶,属竹芋科,种植于南方地区,叶片宽大,酷似缩小的芭蕉叶。在两广地区的人们,早就有用柊叶包粽子的习俗,著名的肇庆蒸粽便是用它包的。
槲叶
槲(hú)叶,是槲树的叶子,在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有种植,槲叶味道清香。
由于其叶子宽小,这种叶子得反复搓洗,用开水烫一遍,把几张叶子相互叠加包粽子,常见的是包裹成长条形状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