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马俊杰 林涓 文/图
6月28日14时30分,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位于平潭外海的三峡集团福建海上风电场顺利完成吊装任务。这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在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深远海海上风电施工能力上实现重要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这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是全球首台16兆瓦商业化示范应用机组,在风机主轴承、叶片和传动链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具有国产化率高、数字化程度高的特点。
该机组采用四桩导管架风机基础,轮毂中心高度152米,约相当于一座52层大楼的高度;机舱、发电机组合体重达385吨,相当于190辆越野车的重量;叶片长123米,单只叶片重54吨,叶轮扫风面积约5万平方米,约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大。
根据该海域的多年测风数据计算,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超过66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能够满足3.6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电,可节约标煤约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4万吨。
记者在吊装现场看到,全球首艘2000吨级第四代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正在对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第三只叶片安装进行最后调试。在周边海域,福州海事局的船艇来回巡航,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白鹤滩”号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自升自航式一体化风电安装平台之一,作业水深最深可达70米,下有120米的“长腿”,上有130米的“巨臂”。
“本次吊装施工环境恶劣,常年风大浪高,工程海域海床表面淤泥类地层厚度大、承载力低,风机机组结构尺寸大、重量重,大型吊装次数达10次以上,适合本海域吊装这种大容量风机的安装船资源数量有限,‘白鹤滩’号是最适合的。”三峡物资招标公司“白鹤滩”号技术负责人王怀刚说。
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雷鸣山表示,完成吊装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将进入并网前紧张的调试及试验阶段,未来将把海风变成绿色电能,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动能,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保障。
福建:海上风电建设加速度
去年4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稳健前行开新局”专栏刊发通讯《福建:海上风电建设跑出加速度》,点赞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福建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山、水、海岸线和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今年,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2023年度省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通知中,能源领域共计37个项目,包括4个海上风电相关项目,分别是三峡福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平潭外海海上风电场项目,宁德霞浦海上风电场B区项目,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项目。
据了解,平潭外海海上风电场总装机11台风电机组,分别为1台16兆瓦、1台13兆瓦、5台10兆瓦、4台8兆瓦,总装机容量111兆瓦,目前已完成8台风机安装,加上28日安装的这台16兆瓦,还将安装2台10兆瓦风电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