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没有最热只有更热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夏全国气温或偏高0.5℃~2℃,高温日将较常年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N钱江晚报

最近,我国北方多地“高烧不退”,华北、黄淮一带40℃以上高温天气频频造访。

6月,北方频现40℃以上的高温,可不常见。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夏,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0.5℃以上;部分地区将偏高1℃至2℃。高温日数也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被“炙烤”的不只我国 全球皆热

被“炙烤”的不仅仅是我国。据中国科学报报道,随着世界海洋温度的飙升和太平洋厄尔尼诺的到来,2023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但翻阅最近几年高温报道,“史上最热一年”“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凡此论调,似曾相识。事实果真如此吗?

全国各地的高温都在“卷”:6月,我国一半以上的省会城市迎来今年“首个高温”,绝大多数属于“提前报到”。

近几年,夏天来得越来越早、越来越热,是我们的错觉吗?或许真不是。梳理中国气象大数据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温来得越来越早,天数也在增多。省会级城市中,重庆、福州、杭州、海口等地高温天最多,年均日数超过30天;长沙、南昌、西安、武汉、广州等地“热力值”也不低,平均高温日20天以上。

不过,今年北京的表现略“夸张”:6月22日,北京最高气温惊人地飙升至41.1℃,打破62年来的6月同期高温纪录。

被“炙烤”的不只我国,全球皆热。亚洲、欧洲、北美都是盛夏未至,热浪已来。

厄尔尼诺到来 推动气温更高

国家特聘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赤道太平洋厄尔尼诺事件正在快速发展,我国不少地区受高气压影响,太阳辐射造成增温较快,整体拉高了气温水平,因此人们早早感到“酷热难耐”。

罗京佳认为,2023年或许还不是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随着世界海洋温度的飙升和太平洋厄尔尼诺的到来,将会推动气温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2024年可能会创下更高纪录,而且未来平均气温预计会越来越高。

高温越来越频繁,人体更加耐热了吗?实验证实,人体的热耐受能力与热应激蛋白有关,体内热应激蛋白越多,耐热能力就越强。但空调正慢慢夺走人们的耐热本领,空调房里的人们耐热应激蛋白随着“孵空调”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减少。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