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花了数万元没任何效果,家长大呼上当

儿童近视矫正市场乱象调查

N法治日报 新华

暑期来临,未成年人近视矫正、视力防控逐渐升温。不少家长期待在假期通过康复治疗矫正孩子的视力。然而,鱼龙混杂的近视康复治疗市场,让很多家长望而却步,还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尝试一些项目后大呼上当受骗。

儿童近视康复治疗市场究竟存在哪些乱象?如何整治?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走访

家长“病急乱投医”,陷进推销话术里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以下儿童的近视比例为14.5%,小学生近视比例为36%,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1.6%,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1%。

来自河北的小时(化名)今年9岁,近视度数已经达到475度。两年前,小时的妈妈钱瑶得知儿子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小时已经近视200多度。钱瑶开始限制他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也给他吃了不少叶黄素之类的营养品,但是近视度数依旧在增加。

后来,经朋友介绍,她带孩子去了当地一家号称可以治疗近视的机构。第一次去的时候,孩子连视力表的第一行大字都看不清楚。经过矫正后能看清视力表第三行,在对方的推荐下,钱瑶在这家机构购买了套餐。没想到,治疗次数在增加,但治疗效果却越来越差,目前又看不清视力表第一行。

让家长们郁闷的是,近视矫正没效果,但费用却没少花,基本上是万元起步,数万元属于正常。

既然如此,为何家长还会花费巨资进行近视矫正呢?

在家长看来,近视矫正涉及眼部专业知识,一些机构利用家长们的急切心理和专业壁垒,配以推销话术,“让我们这些焦虑的家长‘病急乱投医’,从而掉进坑里”。

根据多位受访家长的介绍,记者总结了一些视力矫正机构话术:

“如果不进行近视矫正的话,眼睛一年要增长150度,进行近视防控之后,就能不增长还可能降低度数”——引发家长们对近视发展趋势的焦虑;“我的两个小孩都是通过这个产品摘掉了眼镜,一个200度,一个300度,所以我才选择做近视矫正产品,帮助更多人摘掉眼镜”——以自身“成功”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前两年电视台都有我们的广告,还有国际射击赛的运动员贴这个眼贴,说明这个产品非常安全”——用广告增加信服度。

调查1

交流群里制造焦虑,未上市产品直接卖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家长选择近视矫正的背后,是一些近视交流群里弥漫着被制造出来的近视焦虑。

经人介绍,记者近日加入多个近视交流群。

在一个名为“儿童近视防控”社交群里,记者刚刚加入,就看到备注为“眼科李医生”的群主正在给家长“科普”儿童近视的危害。

当家长介绍自己孩子近视的“前因后果”、治疗方式后,“眼科李医生”回复称:“你家孩子这种情况,做手术不仅存在风险,而且效果也不敢保证。最好是使用低浓度阿托品进行长期矫正,同时可以配离焦镜使用。”

此时,群内会有“家长”出来为群主“站台”,称自家孩子用的便是群主推荐的滴眼液和OK镜,并且成功实现了近视度数的下降。

记者添加了多个售卖阿托品滴眼液的“医生”,询问其是否能证明其医生身份时,对方均没有正面回复,只是强调“是医生,但不便透露具体信息”。

当记者询问药品来源渠道时,上述群主回复:“没有具体货源,这些滴眼液都没有上市,有的是厂家直接发货。”

据了解,阿托品是一种临床常用药物,目前浓度在0.01%至0.05%之间,被广泛应用于度数增长较快的近视儿童中,也被称为低浓度阿托品。

“目前,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的防控作用机制尚不清晰。”一位来自北京某知名眼科医院的赵医生告诉记者,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国内不能商品化购买,请家长不要通过代购、微商私下购买,即使是真品,浓度是否标准、如何使用都没有专业人士把关,避免引起过敏,甚至阿托品中毒。

调查2

加盟机构门槛不高

员工无需专业背景

在采访中,一些家长向记者表达他们的疑问,花费数万元找的近视矫正机构到底是什么情况?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以“视力防控加盟”为关键词搜索到上千条加盟信息。

记者以加盟商的身份联系山东某加盟品牌,当询问加盟需要什么资质时,对方强调只需要办理营业执照和验光资格证即可,总部会提供企业信用等级证书、产品专利证书、品牌荣誉资质等支持,不需要眼科专业背景。

根据相关职业标准要求,视力矫正指导师需持证书上岗,而且有年龄、学历和从业年限等要求。然而,当记者询问某加盟品牌方,在招聘员工时是否要对其视力矫正指导师证书进行审核时,对方回复称:“从没有听过什么证书,总部会对加盟商进行员工培训,一般是5天,培训完就可以上岗。”

提醒

目前近视不能治愈

营销不得误导公众

对于家长来说,他们迫切想知道儿童青少年的近视是否能够矫正,面对鱼龙混杂的近视矫正市场又该如何作出选择?

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一位视光师认为,现在市场上关于儿童近视眼预防的方法和设备有很多,但并没有能让近视逆转的“神器”。

上述眼科赵医生告诉记者,对青少年来说,一般有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假性近视主要由于长期不良用眼习惯导致,一般很少超过200度,持续下去就会变成真性近视。假性近视能够通过休息、纠正不良用眼习惯来恢复,目前市场上各种治疗假性近视的方法、仪器,有没有具体确切的疗效,需要进一步验证。

赵医生告诉记者,以市场上出现的护眼贴、明目膏、穴位按摩仪、智能训练仪等为例,宣传所使用的“康复”“恢复”“缓解眼疲劳”“降低度数”“提升视力”“近视治愈”“度数修复”等表述,大多缺乏科学依据,不仅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甚至会让部分消费者产生误解,进而忽视孩子的近视防控工作。

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就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指出,“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明确要求机构或个人不得在营销中使用“康复”“降低度数”等表述误导公众。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