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昨日,一年一度的“三伏天”再次来临,相比往年,今年的“三伏天”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个一年中温度最高最难熬的时段,有什么“治伏”良方?海都记者特意邀请泉州两位医生,从中医的角度聊聊“三伏天”治未病。
既要防暑也要防寒
今年,“三伏天”长达40天,是本世纪以来最早入伏的年份,同时也将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全球平均气温屡破纪录。
泉州中医院副院长、康复科主任阮传亮介绍,天气越热,人们就越爱趋凉避暑,而贪凉过度易损伤人体阳气,引发感冒、咳嗽、胃肠不适、关节疼痛等疾病。因此,顾护阳气非常重要,特别是保护脾胃阳气。要注意防暑降温、护肤防晒,同时避免过度寒凉,以防寒证丛生。
“三伏天”还容易导致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所以“去火”也是三伏饮食必备功课。可以多吃一些莲藕、山药等益气养阴的食物。冷饮过量会使胃肠温度下降,引起腹泻、肠胃紊乱。忌食燥烈的食物,如火锅类。
泉州市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苏少云医生认为,“三伏天”不仅要防暑,也要防寒。要适度锻炼,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饮食方面,宜增苦减酸,清淡清补,适当食用一些苦味食物,如苦菜、苦瓜、荷叶、芦笋、茶叶,能清除内心的烦恼、增加食欲、提神醒神,但脾胃虚寒者要慎吃。同时,“三伏天”宜清补,要注意多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如新鲜的蔬菜、水果、豆类、鱼、虾等。
苏少云医生说,夏季天气热,孩子容易食欲不振,家长在做菜时可以往菜里加点生姜片,能刺激孩子的胃口,起到开胃作用。
为此,两位医生还为大家推荐了多种“三伏天”消暑食谱。
三伏贴、艾灸可补虚增阳
“三伏天是温阳驱寒的好时机,特别适合体质虚寒、有寒证的人调理身体。”两位医生均认为,入伏后是冬病夏调的最好时机,体质适合的人群可以利用三伏贴、艾灸等调理身体。
阮传亮介绍,夏季阳光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高峰,此时调理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以热驱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邪。三伏灸排寒湿作用大,可以改善体质,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促进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进而起到预防和保健的作用。
苏少云提醒,中医敷贴并非万能,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此外,三伏贴、艾灸等并不适合所有人群,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经过医生辨证确认后方可进行。
苏少云还专门推荐了两个夏季小儿推拿调理手法:一是工字搓背,晨起时搓3~5次,透热就可以了;二是捏脊,不生病的情况下,每天捏1次,每次捏6~9遍。
“三伏天”消暑食谱
玉竹水鸭汤:
原料:玉竹15克,水鸭半只,生姜少许。
做法:玉竹洗净,将水鸭与玉竹片及生姜一起放入砂锅,加水500毫升,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煨煲,以食盐调味即可。
陈皮茯苓茶:
原料:茯苓10克,陈皮3克。
做法:茯苓、陈皮洗净,电磁炉煮开,即可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