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 这是多大的事?

N新华 央视网 工人日报 科普中国

核心提示

日前,“阿斯巴甜致癌”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14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发布了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2B类致癌物)之列,认为只要摄入量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可放心食用。

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剂,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饮料还能吃吗?

健康减糖还能吃什么?

2B类致癌物:不要过于惊慌

在14日发布的这份最新评估报告中,IARC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2B类致癌物)。具体来说,阿斯巴甜对人类致癌的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癌症及致癌机制的证据也都有限。

根据物质可导致癌症的确定性水平,IARC大致将致癌性分为5个等级,包括1类(有确认致癌性)、2A类(很可能有致癌性)、2B类(有可能致癌)、3类(尚不能确定是否致癌)、4类(基本无致癌作用)。

阿斯巴甜此次被列为2B类致癌物,同一等级的还包括美发师或理发师的职业暴露、汽油发动机尾气、铅。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临床营养师刘雪梅说:“IARC以前将夜班工作和摄入红肉,列为可能致癌的类别,并将使用手机列为可能致癌,类似于阿斯巴甜。其实阿斯巴甜在很多大公司产品中使用得并不多,并有其他可替代的甜味剂,大家对此也不用过度恐慌。”

多位专家表示,致癌存在一个概率问题,毕竟,含酒精饮料、槟榔果早已被IARC列入1类致癌物,很多人照样喝酒吃槟榔,就连我们日常吃的猪肉牛羊肉也被列为2A类致癌物,只要根据膳食指南建议适量吃就没有问题。

世卫组织营养和食品安全部门主任弗朗切斯科·布兰卡在新闻公报中说:“对阿斯巴甜的评估表明,虽然在常用剂量上阿斯巴甜安全性并不是主要问题,但已对其潜在影响作了描述,而且还需通过更多、更好的研究来进行调查。”

全球近100个国家 在食品中使用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甜味剂,被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中,包括减肥饮品、口香糖、冰淇淋、乳制品(如酸奶、早餐麦片)、牙膏以及药物(如止咳药水)等中。

它的化学名称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由化学家在1965年研制溃疡药物时发现,甜度是普通蔗糖的约200倍。

阿斯巴甜尽管有强烈甜味,但热量几乎为零,而且没有糖精那样的苦味,因此被食品工业视为代替蔗糖的甜味剂。

阿斯巴甜于1974年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作甜味剂以及多种食品的添加剂。在欧洲,阿斯巴甜1994年获准作为蔗糖的替代物添加到食品中。

迄今,阿斯巴甜在食品中的使用已在英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丹麦、德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近100个国家获得许可。

相关食物还能食用吗?

成年人每天饮用12~36瓶无糖饮料,才有损害健康的风险。

据介绍,我国批准阿斯巴甜可用于可乐、冰淇淋、雪糕、蜜饯、果酱、面包、糕点、水产品罐头、醋、沙拉酱、浓缩汤料、碳酸饮料、风味发酵乳等很多食品中,最常见的是无糖碳酸饮料,阿斯巴甜在无糖口香糖、无糖薄荷糖中使用也很普遍。

那么,阿斯巴甜被列为2B级致癌物后,相关食物还能放心吃吗?

JECFA给出的最大日摄入量(ADI)为40mg/kg。该机构认为,一位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饮用12~36瓶无糖饮料,才有损害健康的风险,一个人一天是很难喝到这么多饮料的吧。另外,添加剂使用标准也对允许使用阿斯巴甜的品类、最大使用量都有具体的规定,也就是说,正常饮用含有阿斯巴甜的合格产品,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翟天昶认为,糖也好,代糖也罢,其作为添加剂的一种,当讨论与健康的关系时,必须结合剂量来谈论,因为所有食物的过量摄入对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只不过过量摄入对健康的影响机制和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因而安全摄入量范围存在一定差异,这决定了不同的添加剂之间也存在一个相对健康或危险的关系。

至于此次权威机构提示阿斯巴甜致癌性的意义,翟天昶表示,这就像警示标签,已有研究表明,警示标签或者科普宣传会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如提醒消费者某种食物长期过量摄入的危害,这种警示可能会对消费者消费摄入该食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约束,从而有利于避免代糖的过量摄入,以免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反之,如果这个提示不存在,大部分人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这类信息,甚至认为代糖可以无限制地吃,并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硕士顾中一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即使宣布阿斯巴甜是可能致癌的物质,也并不意味着这种甜味剂不能正常用了,“这个跟一般意义上的有毒性之类的是两个概念”。

用甜味剂控制体重

没有任何长期益处

众所周知,过多的糖摄入有害健康,于是代糖越来越火,但随着代糖的广泛使用和研究的深入,各种代糖的潜在风险也被揭露出来。

事实上,代糖与健康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今年5月,世卫组织发布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等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

世卫组织指出,对现有证据的系统性回顾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剂在降低成人或儿童体脂方面没有任何长期益处。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存在潜在不良影响,如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成人死亡率等。

提醒:甜味剂不一定比糖更健康

但爱甜是人类的天性,没有甜味很多人觉得生活就没有滋味,这是由人类的基因决定的,有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给刚出生的小宝宝吃甜味小宝宝会很开心,但喂食苦味小宝宝会露出痛苦的表情。这也是人们意识到大量摄入糖的危害后,甜味剂风靡全球的内在动力。

如果很想喝无糖饮料,但又担心阿斯巴甜致癌问题,刘雪梅建议,可以选择使用其他天然甜味剂,或者水果来代替人工甜味剂,也可以优先选择一些使用更为安全的天然糖代替甜味剂的饮料,例如,天然植物来源的罗汉果甜苷、甜菊糖苷、赤藓糖醇等。

刘雪梅说,下面这几种糖可以放心选择:带“苷”的糖,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它们均来自天然植物;带“聚”的糖,如低聚果糖、聚葡萄糖、低聚木糖、酵母β-葡聚糖、低聚半乳糖、燕麦β-葡聚糖、低聚异麦芽糖、菊粉、水苏糖;带“酮”的糖,如异麦芽酮糖、异麦芽酮糖醇、阿洛酮糖;带“醇”的糖,如赤藓糖醇(存在于海藻、蘑菇等植物中,且比木糖醇更不容易引起体内的含糖波动)、麦芽糖醇、异麦芽糖醇、乳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另外,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糖,如L-阿拉伯糖,可以抑制蔗糖转化为果糖和葡萄糖,从而减少糖的消化吸收。

判断一种食品健不健康?关键要学会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刘雪梅表示,关注健康应该从儿童时起就减少各种甜食的摄入,或许最好的选择是含糖饮料和甜味剂饮料都不喝。“从健康角度出发,无论是含糖饮料还是含甜味剂饮料,都尽量少喝,尽量选择喝白开水、适量喝咖啡、淡茶或无糖苏打水等更健康的饮品。”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提醒,甜味剂不是减肥药,而只是减糖的一种选择。有减糖需求的消费者应多喝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如果特别喜欢喝甜味饮料,选择无糖、低糖产品是相对更好的选择,不过,控制体重没有捷径可走,吃多了就得多动。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