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惠及580万人 “一闸三线”全线通水

大樟溪水注入平潭三十六脚湖(主办方供图)

N海都记者 林童 梁展豪

昨日,“一闸三线”工程全线通水仪式,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南部自来水厂举行。随着工作人员按放水指令转动阀门,从永泰大樟溪莒口拦河闸一路输送过来的汩汩大樟溪原水,通过天岭隧洞出水口穿山越海奔涌而出,注入平潭人民的“母亲湖”——三十六脚湖。

此次工程全线通水,标志着平潭人民终于可以告别靠天吃水、望水兴叹的日子,困扰多年的闽江口城市群、平潭综合实验区供水短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580万人民从“缺水喝”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现在终于喝上了“放心水”。这也将为闽江口城市群和平潭“一岛两窗三区”建设注入强大“水动力”!

打通输水“大动脉” 造福580万百姓

据了解,平潭是福建省少雨地区之一,境内缺少大流量的河流,主要水源仅依靠三十六脚湖,属于绝对贫水区。为解决闽江口城市群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供水短缺问题,“一闸三线”工程应运而生。

作为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简称“一闸三线”工程)历时5年,不仅是福建省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最大的引调水工程。工程全长约181.58公里,总投资约61.6亿元。

“一闸三线”工程,“一闸”即大樟溪莒口水闸,是工程的主水源;“三线”为闽江竹岐至大樟溪引水线路,大樟溪至福州市区、闽侯、长乐输水线路和大樟溪至福清、平潭输水线路。平潭输水线路从永泰大樟溪莒口引水至福清东张水库,再经龙高半岛引水至平潭岛三十六脚湖,全长约92公里。

“一闸三线”工程全线通水后,将为仓山区、长乐区、闽侯县、福清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的百姓送去“甘露”,年供水量约8.7亿立方米,近580万人将通过“一闸三线”喝上来自大樟溪的优质水。“一闸三线”工程的全线通水将解决平潭及闽江口城市群经济社会用水需求,为平潭综合实验区及闽江口城市群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克服重重建设困难

工程诞生多个省内之“最”

在“一闸三线”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遇到“隧洞单头掘进施工、隧洞海风倒灌、线路穿越乌龙江及海坛海峡”等棘手问题,但从2012年立项,2018年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多方协作配合,克服重重建设困难,在580万群众的殷殷期盼下,终于迎来工程全线通水的日子。

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保护也十分重视,在莒口拦河闸就建设了福建省首条仿自然过鱼通道。不仅如此,此次工程建设还创下了多项省内水利工程之“最”。

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最大的引调水工程,是省内引水规模最大,设计引水规模最高(最高可达276万吨/日),也是申报利用中央资金、专项债最多的福建省水利项目。它省内引水线路最长,三条引输水线路总长约181公里。同时总受益人口最多,涉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仓山、闽侯、长乐、福清等地,惠及人口580万。

输水“大动脉”通水

城企发展获助力

工程通水后,不仅群众喝上放心水,当地企业、城市的发展也由此获得助力。

“从今天开始,一直困扰平潭的原水紧缺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福建水投集团平潭水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翁海洪说,大樟溪优质水源引入三十六脚湖后,将通过南部、北部两个水厂为枢纽输送给城乡居民及用水企业。项目设计每日最大供水量达75万吨,将为平潭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为实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