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眼看到了炙热潮湿的三伏天,高卧于空调房中安享清凉的“宅宅”们迅速增多。夏日的空调房是滋生困顿因子的“温床”,椅子上一瘫,床上一躺,瞌睡虫就爬上了脑瓜。在提神醒脑方面,吃零食是个不错的选择,来一颗闽式蜜饯,小小的酸咸甜,在口中炸开短暂的提神瞬间。
福州橄榄
唐代就被列入贡品
若论闽式蜜饯的代表,必逃不开橄榄。作为中国南方特产的果树,橄榄树主要分布于福建和广东,尤以福建为多。福建的橄榄主产于福州,主要分布在闽清、闽侯的闽江中下游两岸。闽江岸畔的北溪、安仁溪一带,是闽清橄榄北植的临界线。橄榄属热带、亚热带水果,喜温暖湿润,忌严寒霜冻,闽清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微寒薄霜,能让青橄榄口感更佳。
橄榄在汉朝已有种植。汉朝《三辅黄图》载:“汉武帝元鼎三年……起扶荔官,从植所得奇花异木,龙眼、荔枝、橄榄……”在福州市地方志物产记载上,也多有记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而在唐代橄榄已闻名全国,欧阳修的《新唐书》里,橄榄已被正式列入贡品:“江南道福州土贡橄榄”。晚唐五代时期,有一种“青果船”,专门在秋季果熟之时,到福州来运载橄榄,分赴苏、杭、京、广各地贩卖。
橄榄在宋、明、清时期福建地方志及有关史籍中也有较多记载。宋代梁克家修纂的《三山志》称:“橄榄,木端直而高,秋实。先苦后甜,脆美者曰碧玉。”宋代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也称橄榄味道鲜美:“橄榄闽蜀俱有之,闽中丁香,一品极小,隽永,其味胜于蜀产。”
从口感而言,青橄榄紧实饱满,表皮油亮,但入口最先涌上喉头的是酸涩,忍得过这一段,才能感受到慢慢释放的甘甜,充盈口腔,回味绵长。因此聪明的福州人将其制成蜜饯,脱去苦涩,调渍平衡咸、甜、酸,再添几味香料,如桂花、五香和甘草,就有了烤扁榄和巧酸榄。剥下果肉,则可制成青津果,含一枚在嘴里,满口生津。
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福州人最常见的享用橄榄的场景,便是用以佐茶的精致茶点。客人来时,点缀摆盘,礼貌周到而又不失悠闲。生津开胃的口感,也让它成为酒席开宴前的常客。入了夏,冰橄榄清脆冷冽,来一颗顿感阵阵凉意。
明明就是李干
为何要叫加应子?
同样作为待客佳品的,还有“加应子”。这种乍一听让外地人不知所以的称谓,实际就是李干。邱登辉告诉记者,李干主要产于永泰。永泰的李子种类很多,唯有用芙蓉李作为原材料,才能叫作李干。摇青、洗果、摊晒、腌渍、焙李……李干的生产需要种种繁琐而细致的工序。1958年,福州蜜饯厂根据国外“西梅”样品,以地方产的芙蓉李干和白砂糖为原料,以名贵中药作调香剂,采用真空浓缩熬煮,常压调制,多次掺糖,多道调味串香,从而产生了如今我们熟悉的蜜饯“加应子”的味道。
但李干就是李干,为何要叫加应子呢?一种说法认为,唐代《两京记》中提到:“东都嘉庆坊有李树,其实甘鲜,为京城之美,故称嘉庆李。今人但言嘉庆子,岂称谓既熟,不加李亦可记也。”说的是唐代在洛阳嘉庆坊有棵李树,结的果子很甜,京城人人都爱,就称它为“嘉庆子”,日子久了,方言就传为了“加应子”。
一味橄榄,一味加应子,成了配料品种多、用量大,味甜多香,让人回味无穷的闽式蜜饯的主要代表。除了这些,山楂、蜜枣……也能加入福州人的蜜饯菜单,作为夏季令人愉悦的零嘴小食。民国时,上下杭一带有着繁盛的干果贸易,产品远销南洋。福州人还会以这些滋味复杂的蜜饯入菜,八宝饭、粽子当中,都有蜜饯的甜蜜身影。全咸橄榄炖鱼、肉、猪肚,咸味丝丝融入汤中,这是属于福建人的清香扑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