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高温头晕乏力 五旬男子“热中风”

医生提醒,学会区分中风与中暑,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N海都记者

刘薇

连日来的高温天气,让人一不小心就中暑,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在热浪中倒下,不一定是中暑,还可能是“中风”。医生提醒,热中风除了会头晕,还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相应症状应及时送医治疗。

顶着烈日干活 头晕乏力误以为中暑

泉州50多岁的吴先生(化姓),是一名工程基建队工人,每天要顶着烈日干活。一周前,室外温度高达38℃,正在干活的老吴突然感觉头晕、全身乏力,连讲话都不利索了。以为是中暑,老吴就自己降温,吃解暑药,然而休息一晚后,不适症状仍未改善。

他赶往泉州市第一医院东街院区急诊科就诊。“初步判断并非中暑,极有可能是急性脑梗!”泉州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吴志生介绍,与家属快速沟通后,急诊医生立即为患者完善头颅CT检查,并邀请神经内科卒中救治小组医生会诊,结合患者的病情和CT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好在经对症治疗,病人症状逐渐缓解,于昨日康复出院。

高温天气 热中风患者明显增多

“近期天气炎热,突发急性脑梗的‘热中风’患者明显增多。”泉州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吴志生介绍,6月份以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患者超过300例。

据介绍,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大脑细胞和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高温天气出现的中风,又称为“热中风”,大多属于缺血性脑卒中。

每年的7、8月,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一个高峰期。研究显示,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会明显上升。2022年3月,《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刊发的一项研究显示,夏季温度越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越大。

为什么高温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吴主任分析,一来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大脑、心脏等器官的血流量锐减,易引起缺血;其次,人体大量出汗,血液相对浓缩,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易出现凝血,造成血管栓塞,诱发意外;再者,气温升高,血流速度、心跳会加快,心肌耗氧量也会随之增加,加重了心脏负担。

一眼识别“猝死”信号

区分“中风”与“中暑”

“中风和中暑有相似之处,如果没能及时区分和发现,很可能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吴志生主任介绍,中暑表现为体温升高、头晕、全身乏力、恶心、胸闷、皮肤潮红等,重度中暑还会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全身肌肉抽搐、痉挛、昏迷等症状。

热中风一个重要的早期表现就是头晕,除此之外,还会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比如,口角歪斜、说话不清、肢体单侧或两侧麻木无力等。

“5S法” 判断中风前兆

1.Strength(力量):平行举起两只胳膊,是否单侧无力;照照镜子看自己有没有口眼歪斜,一侧肢体会不会不自主地抽动。

2.Sense(感觉):感觉一下胳膊、腿、面部,特别是口唇和舌头,是否有麻木或无力感。

3.Swallow(吞咽):咽口唾沫或者少量喝点水,试试有没有呛咳,或咽不下东西的情况。

4.Speak(说话):是不是说话费劲,总含糊不清。

5.Seeing(看东西):看东西有没有重影,有没有闪电一样,有没有眼前发黑、看东西模糊不清等。

“如果头晕合并5S,那么中风的风险比较大,应尽快送往医院。”吴主任提醒。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