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生鲜灯”将禁用,福州市场情况如何?

市场监管总局出台新规,12月1日起不得用“生鲜灯”误导消费者;记者走访发现,福州超市和农贸仍在广泛使用这种灯

永辉超市(国棉店)里挂有“生鲜灯”,市民要凑近才好观察肉的品质

N海都记者 梁展豪 实习生 魏楚涵 文/图

不少菜市场的生鲜摊位上都会挂着颜色各异的“生鲜灯”,这些灯光把鲜肉蔬果们包装成了光鲜亮丽的“卖家秀”,也让不少市民回家后才发现“上当”。2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于群众反映的“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问题,《办法》明确规定,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办法》将于12月1日起施行。

目前,福州各市场上“生鲜灯”的使用情况如何?是否有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

走访 使用“生鲜灯”的商贩仍占多数

25日上午,记者来到晋安区金城农贸市场,只见一排排红光整齐地照在肉摊上,连摊主们都“闹了个大红脸”。鲜艳的灯光下,不少市民在观察肉的品质时都必须凑近。

“老人家来买菜,被这个红光一照,怎么看得清楚?”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经常来该市场买肉,前两天就买到一块品质不佳的五花肉,明明在摊位的灯光下,肉看起来鲜红漂亮,但拿回家后却被“打回原形”,变得色泽暗淡。

在永辉超市(国棉店)和好多利超市(金城店),记者也同样观察到了肉品上方挂有“生鲜灯”的情况。

“普通的白灯照下来我们都会觉得很热,这个灯不仅省电而且照得肉很好看。”鼓楼区东浦便民生鲜市场一猪肉摊摊主向记者说道。

在“生鲜灯”占大多数的市场里,也有部分“清流”。“90后”肉摊摊主张先生(化名)告诉记者,市场里很多人使用“生鲜灯”给肉“美颜”,但自己对肉的品质有信心,所以不会使用,“我们玩的就是真实”。

电商 月销量上千个,“生鲜灯”仍有市场

在淘宝平台上,不少售卖“生鲜灯”的店铺月销量都达到了1000个左右,有些店铺甚至售卖可遥控调整灯光颜色和亮度的“生鲜灯”。

不少商铺还在详情页中打出“有好灯光才有好生意”“生意好不好卖相很重要”的宣传标语。

记者以买主身份咨询了几家售卖此类灯品的商户,在询问该如何挑选时,一店铺客服人员随即发来了各类使用场景所推荐的款式。“照猪肉、水果和海鲜都最好用红白光,熟食用红暖光,蔬菜用绿白或者全白光。”

记者询问《办法》出台对“生鲜灯”销售是否有影响时,部分商家表示,市场上仍有很多人在使用,并不担心产品销售问题。

新规 警示为主,拒不改正最高或罚3万元

针对市场上滥用“生鲜灯”的行为,《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如有上述行为,“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食品安全专家陈日春告诉记者,“生鲜灯”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消费者可以通过增强自己的鉴别能力来避免被“坑”。例如,猪肉的颜色可以作为判断肉制品好坏的一个标准,但并不是颜色越鲜艳,猪肉就越新鲜,正常新鲜的猪肉呈现淡粉色,不同部位、排血的干净程度,都会影响猪肉的颜色。并且,除了颜色,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猪肉的质地、气味来综合判断肉质的好坏。

“新鲜的猪肉富有弹性,用手指按压后可以很快复原,气味也是肉制品的香味,没有其他异味。”陈日春表示,“还有就是在气温较高的夏天,如果店家没有对肉制品采取保鲜措施,消费者就要特别小心。夏天天气热,会加速肉制品变质,消费者最好到有采取保鲜措施的摊位购买肉品。”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