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记者 吴日锦) 8月7日,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名大学师生来到德化,参加“首届闽台陶瓷文化节”系列活动之“2023两岸大学生德化陶瓷聚落文化和传统建筑调查夏令营暨学术研讨会”,他们将深入当地多个传统村落、古街、古窑址,并进行相关主旨研讨。
德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秋英介绍,福建与台湾历史文化与民俗信仰源远流长,早在南宋初年,就有德化苏氏族人迁居台湾,德化瓷也东渡台湾,在澎湖列岛留下足迹。明代,德化窑业技术传至日本,被日本称为“串窑的始祖”,清代又回传至台湾苗栗、南投等地,赓续至今。而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两次出版的《台湾县志》,分别有德化人王必昌和郑兼才参与编纂。
据介绍,“首届闽台陶瓷文化节”旨在通过邀请台湾岛内陶瓷专家学者、新生代青年学子深入德化,共同开展闽台陶瓷文化学术交流。“2023两岸大学生德化陶瓷聚落文化和传统建筑调查夏令营暨学术研讨会”是“首届闽台陶瓷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大学生一起走近德化瓷,实地触摸、了解中华优秀传统陶瓷文化,一起推动德化窑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华侨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三明学院、台湾华梵大学、台北科技大学、金门大学、铭传大学等两岸大学的师生、学者等近百人,将深入德化三班镇、龙浔镇、浔中镇、上涌镇等传统村镇聚落,以及古街、古窑址等进行深度考察。
“闽台文化一脉相传,是两地民众共同的精神印记”。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坚强表示,近年来,两地的陶瓷文化艺术以及陶瓷商贸往来日益密切,闽台两地的艺术家们借由“瓷艺”的形式诉说闽台同根的情感,助推闽台陶瓷文化交流引向深入。
□相关新闻
留住“乡愁” 活化传统聚落
首届“两岸传统聚落保护与活化利用”论坛在南安举办
海都讯(记者 杨江参 通讯员 陈鑫炜 黄瑜鹏 陈瑞萍) 8月4日至6日,由华东理工大学、南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两岸传统聚落保护与活化利用”论坛在南安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40余位高校专家和学者代表汇聚一堂,共话新时代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
传统聚落,是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深厚渊源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是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南安市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思路,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置身于乡村振兴历史进程中,在规划、保护、活化上注重留神、留形、留魂,既突出村落特色和个性化保护,又挖掘传统村落背后的故事,拓展文化传承空间。同时,注重引进特色餐饮、民宿、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业态,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文化服务、传统文化体验、特色文化展示等方面的需求。
开幕式后,专家学者们从理论、实践、管理等层面分享保护与活化利用传统聚落的前沿成果与现实经验,交流探讨协同推动两岸传统聚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本次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实地调研石井镇奎霞村、蔡氏古民居和九日山,详细了解南安在保护利用传统聚落上的做法成效,切身感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