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 央视 中新
处暑时节的天气,往往“热在中午,凉在早晚”,再加上时不时地来上一两场雨,正可谓“渐有新凉递好秋”。
在二十四节气歌中,有一句是“夏满芒夏暑相连”,在小暑、大暑过后是立秋,意味着秋天的来临。不过,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暑”有炎热的意思,那为何立秋之后又会出现一个“处暑”?
处暑时节
“秋老虎”还会发威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从处暑开始,炎热的夏天就要过去了。
处暑可以用“一出一入”来理解,“出”是出伏。此时三伏天已过,或接近尾声。今年处暑正值出伏后第三天;“入”则指入秋。
民俗学者王娟表示,二十四节气起源很早,早在春秋以前,人们通过测量日影,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四个节气点。在古代,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王娟说,就历法而言,一种是“太阳历”,这个比较准确,一种是观察月亮变化,再参考自然界植物生长规律等制定的历法,精确度要稍微弱一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立秋之后并不意味着气温马上降低,会有一段时间天气仍然比较炎热。”她提到,往往要到白露前后,人们才能感受到秋天比较明显的凉意。
结合历法来看,处暑就在立秋和白露两个节气之间。暑有炎热的意思,从字面意义上看,处暑就表示“出暑”。
处暑时节,“秋老虎”还会发威,很多人还有“处暑依然暑”的感触。历经漫漫长夏的人们,是多么希望暑热赶紧“隐退”。南宋的范成大有诗云:“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境似潮来”。这是把暑热当作了敌寇,属于“敌我矛盾”。
处暑时节虽然天热情况尚存,但一早一晚会有令人舒爽的凉风徐徐吹来,昭示着秋意即将来临。唐人白居易说:“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宋人苏泂说:“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宋人徐玑也说:“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这沁人的“新凉”所带来的神清气爽尤其鲜明,天空瓦蓝,淡云舒卷,阳光透亮,秋水如镜,天地之气舒适宜人,秋日的大美之色率先在北方的大地上徐徐铺陈开来。不过,福州真正入秋尚需时日。
处暑的存在感,为何比较低?
相对而言,处暑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存在感比较低。王娟介绍,处暑正是农活比较忙的时候,也没什么休闲时间,与之时间临近的重要娱乐性节日几乎没有。过去也就是有“乞巧节”,女孩们简单过个节。
它的一些习俗,往往与秋天有关。比如,庆贺“七月半”的民俗活动;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正是人们到郊外游玩,迎秋赏景的好时候。
由国庆表示,由于时间上与中元节接近,处暑的民俗多与祭祖、迎秋、丰收有关,如放河灯、祭拜驱蝗神等。处暑还是渔业收获的好时候,沿海地区在处暑前后常会举行开渔节,庆祝禁渔期结束,渔民可以出海捕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