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儿童流感、秋泻怎么防? 要不要“贴秋膘”?

儿科医生推荐处暑节气儿童起居、饮食、疾病预防宝典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风醒酒,月悬钩,凉初透。”8月19日出伏,23日处暑,秋天即将来临,也意味着流感随时可能找上门,免疫力不强的儿童群体更容易受到侵袭。凉热交替,孩子需注意些什么?海都记者邀请泉州市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苏少云医生,为宝爸宝妈们推荐处暑节气儿童起居、饮食、疾病预防宝典。

起居

适当秋冻 早睡早起

处暑是夏秋转化、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从中医的角度看,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宝宝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苏少云建议,孩子秋季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肌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容易引发受凉感冒,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就是这个意思。但要注意的是,“秋冻”并不是“遇冷少穿衣”,如果天气骤然变冷也应适当地增衣,以“凉而不寒”为宜。

另外,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因此“秋冻”时要注意脐部保暖。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这个时期起居调养宜早卧早起。一般来说,立秋过后以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6点起床为宜,如此既顺应阳气的收敛,又能舒展肺气。

饮食

增酸减辛 养阴润燥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有云:“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苏少云表示,中医认为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食物,可以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方面建议可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如秋梨、莲藕、莲子、蜂蜜、芝麻、百合、银耳等,少吃煎炸、辛辣等食物。需要注意的是,处暑之后,天气转寒,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过多寒凉食物。

预防疾病

防流感 防秋泻

苏少云介绍,处暑之时昼夜温差大且气候干燥,常会出现咽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干咳少痰等“秋燥”症状。这时应多喝水,注重滋阴润肺,减小秋燥对人体的伤害。易患湿疹的儿童,应该在沐浴后及时对皮肤进行保护,可以适当地给全身涂抹润肤乳。

立秋之后气温多变,也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节,因此在天气变化时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平时家里要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感冒流行时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的频率。

苏少云还表示,平时经常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预防感冒。另外也提醒大家要防范“秋老虎”,处暑后的一段时间气温仍然较高,许多人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弱的临床表现,初秋的这段时间,可适当食用一些苦味润燥健脾的食物,以排出体内的湿热之邪,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为冬季养生做好准备。

针对部分家长关心的“贴秋膘”问题,苏少云表示,由于目前饮食结构的改变,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摄入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并不低,也就没有专门“贴秋膘”的必要了。对于易过敏、脾胃虚弱的孩子来说,盲目“贴膘”反而容易导致一些疾病发作或反复、加重。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