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显眼包

“显眼包”是当下热词,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物件爱出风头,非常张扬,又有点丢人现眼。在被网友们广泛使用后,“显眼包”放到具体的情境下,有时是贬义,有时又是褒义,被用来形容有趣可爱让欢乐氛围拉满的人、事、物。与此同时,不少网友还将暑期去各个博物馆打卡的有趣文物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并将其命名为“博物馆里的显眼包”。

俗话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显眼包”。今天的《史话》就来看看古代那些可叹又可爱的“显眼包”。

祢衡

瘾大的爱骂人显眼包

说起古代的显眼包们,两汉的名士得占一半,但大多当一两回就罢了,只有东汉的祢(mí)衡当起显眼包来,主打一个瘾大,且没必要。

据《后汉书·祢衡传》载,祢衡“有才辩,而气尚刚傲,好矫时慢物”。少府孔融深爱祢衡的才华,于是上书朝廷,鼎力推荐,后“数称述于曹操”。当时,曹操已是朝廷的实际统治者,求贤若渴,“欲见之”。

然而祢衡的显眼包瘾犯了,他自称有“狂病”,坚决不见曹操,还口出狂言。为折其傲气,曹操故意将祢衡任命为鼓史。祢衡心里感觉受到了屈辱,又不舍拂袖而去,就接受了这个官职。

某次,朝廷大会宾客时,祢衡又来劲了,不肯穿鼓史的衣服。击鼓的时候,祢衡一边击鼓,一边走向曹操,小吏呵斥道:“鼓史何不改装而轻敢进乎?”

祢衡心想:“想让我换衣服?呵呵呵,我换给你看!”谁能想到祢衡居然当众脱下内衣,裸体而立。在全场惊愕的表情下,祢衡又缓缓地穿上了鼓史的衣服,再击鼓而去,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作为祢衡的推荐人,孔融对这个显眼包简直没眼看,事后他对祢衡进行了批评教育。在孔融的斡旋下,曹操答应再见祢衡一次。谁知,祢衡不仅没有道歉,还在辕门大骂曹操。曹操心想这都什么人啊,但他又不想杀祢衡而失天下士人之心,就让人把祢衡送给刘表。

适当做一回显眼包也许可以带来机遇,但当显眼包成瘾,也就让人心生厌烦。

刘荆

走搞笑路线的谋反显眼包

东汉的刘荆是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据《后汉书》载,刘荆“性刻急隐害”,喜欢暗地里加害别人。刘秀驾崩后,刘荆就开始策划谋反,结果却成为走搞笑路线的“显眼包”。

在首次谋反的策划中,刘荆冒充大鸿胪郭况,以舅舅的身份给废太子东海王刘疆写信,劝他举兵造反。这封信的内容主打一个拱火,称刘疆无故被废,而其母亲郭圣通被废后,受尽屈辱。

刘疆收到信后,先是很震惊,但越看越不对劲,与属下秘密商议后,最终决定将送信的使者和信一起交给汉明帝刘庄。刘庄一看信,很快就查明了真相,他直接捂脸:“这个显眼包,真是够了。”刘庄念及刘荆是自己的同母兄弟,没有立刻捉拿,而是将他遣往了河南宫。

刘荆安静了几天后,又开始准备谋反。这一次,他更搞笑了,居然在大街上找了一个擅长看面相的老头,并且大胆地对他说道:“我貌类先帝。先帝三十得天下,我今亦三十,可起兵未?”那个看面相的老头差点被吓死,立马跑回家,一寻思觉得这事儿有点大,于是向当地的官府禀报了刘荆的言行。

刘庄当然生气,但还是选择了原谅弟弟,没有加罪于他,只是下令禁止其掌朝廷事务,仍可以享受王爵俸禄,做个有钱无权的逍遥王爷,让他不要再惹是生非。

爱当显眼包没问题,但前提是心术得正,否则最后人生只剩下四个字:丢人现眼。

韩愈与毕沅

华山顶上恐高显眼包二人组

提起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几乎很少有人会将他与显眼包联系起来。但正是韩愈,在当显眼包这件事上,有点丢人,又有点可爱。

据李肇《唐国史补》载,韩愈在三十多岁的时候,邀请了几位友人一起去登华山。在登华山的时候,韩愈兴致极好,一路上与朋友们有说有笑。但当他爬到山巅之时,忽然发现华山四周非常险峻,惊恐万分的韩愈一下子悲从中来,毕竟自古华山一条路。他情绪崩溃,发狂一样地大哭起来,大家怎么劝都无济于事。很快,韩愈在华山之巅爆哭的事情报到了华阴县衙那儿,县令花了好大的力气,才把韩愈从华山上抬下来。

登山时有多豪迈,下山时就有多尴尬,自此韩愈成了华山顶上的显眼包。

过了一千多年以后,华山还是那个华山,但登华山的显眼包换了主角。据清人孙静庵的史料笔记《栖霞阁野乘》记载,清代著名的经史家毕沅在任陕西巡抚的时候,也曾经率领幕僚登华山。在登华山时,毕沅很狂,“舍乘舆攀援而上,尚不觉其险也”。然而在登上华山顶峰之时,他看向四周,又俯视山下,突然发出了一阵尖叫:“华山这么高、这么险,我下不去了!”

毕沅先是爆哭,随后又给家人写遗书。与毕沅同游的幕僚连忙私下开了个紧急小会议,决定将毕沅灌醉到不省人事,然后把他裹进毯子里,一路用绳索垂吊下山。

一不小心就丢人现眼的毕沅并没有感到特别尴尬,他很坦然地对幕僚感慨道:“老夫今日得生还矣。”后来,毕沅还专门筹了一笔款,用来拓宽登苍龙岭的山路。

看来,偶尔当一回显眼包也没什么大不了,尤其是善良的显眼包,里外都透着可爱。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