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文 李梓召/图
船是开拓海洋的重要载体,福建的福船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令人瞩目的运载工具,无数的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物品通过它跨越海洋、远销异域他乡。真正让福船笑傲沧海行天下的,当属“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该技艺于201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一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离不开背后默默奉献的工匠们,今年68岁的苏仁叠是该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近日,我们来到泉州晋江市深沪镇,探访他的造船故事。
传承传统制造技艺
重心转向古船模制作
1956年,苏仁叠出生在深沪镇的一个小渔村,家里都是木匠出身。大哥是造船木工,苏仁叠13岁时开始跟着大哥进造船厂,但并不是去学手艺的,而是捡废木材,回家作为柴火。苏仁叠在捡材过程中,观看了师傅们的造船工艺,渐渐萌发了造船的兴趣,便跟着哥哥从拿斧头劈木头学起,经过不断学习、尝试,慢慢掌握了造船工艺流程和造船方法。
1972年,苏仁叠开始真正拜师学艺,他在造船厂师从深沪水密隔舱制造技术师傅陈荣谅学习造船木工,按照师傅指点做好打线、渡板等工作。1976年起,他又先后拜造船师傅陈兰国、陈芳财为师,四处造船学手艺,由于做工认真细致、刻苦好学而得到师傅真传,掌握了水密隔舱海船制造的绘图、设计、施工的各项技艺,曾制造单拖、花排、牵缯、“三脚仔”等捕捞渔船和海上运输船。1990年起,他开始从事狮峰船厂木质机帆船绘图、设计、施工等技术工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见证了渔船从双手摇橹的木船变成机械化的铁船,就在家附近的造船厂从事铁船建造的现场管工。
过去10多年,考虑到各种传统制造技艺的传承,苏仁叠把重心逐渐转向古船模的制作。“我在造船厂学艺时,就因为觉得好玩,曾动手制作过人生中第一只水密隔舱福船船模。”苏仁叠说道。他凭借对家族技艺的传承,复原了各种古船,精益求精制作等比例缩微船体,一粒花生米大的门窗都可以开合。他经手修造的传统福船,从最早修造的40多米大船到如今制作的1米古船模,从没有间断过。
没有精确的数据与图纸
他也能精准放样
泉州海上交通开发较早,造船业发达。此前,经多方论证,最迟于宋代,泉州所造海船就已采用成熟的水密隔舱结构。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船舱中以隔舱板分隔,彼此独立且互不透水的一个个舱区……”在深沪船模馆内,七艘精美绝伦的古代水密隔舱船模映入眼帘,苏仁叠说,这些船模都是2005年他与师傅陈芳财、陈荣谅协作制作的,以展示和传播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对整艘船而言,水密隔舱的数量与船的大小、用途有关,船只越大隔舱越多,载客为主的船舶要比货船具有更多的水密隔舱。”苏仁叠说。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术在木船建造中,包括船型设计、选料、建造工艺等环节,船型设计多由造船师傅凭借自身经验及口口相传的营造法式现场放样,没有精确的数据与图纸。这是苏仁叠最擅长的部分,他放的样十分精准,为后续的建造提供了有力支撑,所以过去把他带在身边的每位师傅都喜欢让他来放样。
木船的选料很讲究,一般为樟木与杉木,苏仁叠常会往德化、永春、安溪一带的深山里跑,挑选最适合的木材。
“安龙骨,钉翼板、水底板、隔舱板,在隔舱板与船壳板相连接处铺设肋骨……”苏仁叠说道,船体主要结构完成后,要做甲板和艌缝等,最后还要外观涂装。而船上的“十二生肖”暗号标记是门独特的技艺。“你看,‘十二生肖’暗号标记分别代表12个不同部位,它们分别是鼠桥、牛栏、虎口、兔厕、龙骨、舟皮蛇、马面、羊角、猴头、鸡橱、狗齿与猪架……”苏仁叠滔滔不绝地介绍道。
令苏仁叠骄傲的是,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曾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该项目的保护对于加强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造船史以及海上交通史的研究,推动海峡两岸、国际渔航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非遗魅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
苏仁叠的师傅陈芳财,是深沪造船业里有名气的造船人,他于2009年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老人如今虽已过世,但苏仁叠时常会想起他。“他对水密隔舱制作技艺深入研究,先后设计制造了大小渔船数百艘,制作的仿明代外海赶缯船‘太平公主号’,曾环太平洋航行……”苏仁叠回忆道。
在他眼里,陈老师总是能精心授艺,手把手地向他传艺。苏仁叠也接过师傅的使命,传授造船技艺给5名徒弟。55岁造船人吴仲铿是苏仁叠的徒弟之一,也是“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晋江市非遗传承人。
当日,我们来到吴仲铿的工作室。工作室不大,只有小小10平方米,直尺、钢卷尺、斧头、铁锤、刨刀、锯子、钉凿、不同长短尺寸的木料等各种工具和材料,让人眼花缭乱。
这段时日,苏仁叠正在造一艘近1米长的船模,原本需花费两个多月,有了吴仲铿的帮助,时间可缩短近半。“这是我师傅想造的深沪大排船模,此前有艘一模一样的,被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收藏了,他就想造一艘留在身边。”吴仲铿说。
“木材要刨光滑一些……”苏仁叠刨了两三下手里的木块后,熟练地举起目测,一投入船模制作,他浑身就充满了干劲。
“现在懂水密隔舱技艺的人不多了,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这个工艺不是赚钱的项目,很难吸引年轻人来学。”苏仁叠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坚守与推广,让更多年轻人看到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散发出的非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