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延伸
开学在即,一些形式多样的迎新仪式在网络上刷屏。河北保定某小学,孩子们穿过拱门,敲击准备好的鼓,寓意“一鸣惊人”;浙江杭州,一学校校长扮成神仙爷爷站在门口迎接学生,还有班级制作了类似热门景点的招牌……对此,有人叫好,但也有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帖,呼吁整治“开学仪式感”乱象。
现象:家长吐槽开学仪式 引发部分网友共鸣
近日,发帖人张女士(化名)在社交平台介绍了自己对“开学仪式感”的看法:
“不要让老师和家长们再被所谓的仪式感绑架,被社交平台贩卖焦虑。让老师回到正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让孩子回到纯粹朴素的知识海洋里,让家长们减轻育儿压力!”
帖子发布后,很快引发了网友的围观,家长纷纷加入发表看法,评论超过了1300条:“怒赞,受够这些花里胡哨的仪式了”“一年级新生入学搞个仪式可以理解,其他年级真没必要”“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少搞,让学校回归教学本质”……
家长:你不搞别人搞,不想被“比下去”
“开学仪式感”是怎么“泛滥成灾”的?有网友进行了总结:首先,有些学校和老师注重这样的仪式感,借此增加美誉度;其次,部分家长攀比心理较重,追求所谓的仪式感;另外,不少商家趁机营销贩卖焦虑,以销售商品。
尚先生称,孩子所在班级儿童节、国庆节等也要求家长和孩子装扮教室。“没办法,我其实并不喜欢这样的仪式感,但老师说其他班上都在搞,我们如果不参与,感觉就被‘比下去’了。”
在谢女士看来,仪式感还是比较重要的。“尤其是刚进入小学的小朋友,在精心布置的教室内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领取包装精美的书本和欢迎礼品,肯定是很快乐的一次经历。”她建议,低年级可以多一点仪式感,到了高年级,就应该更重视学习本身。
对此,黄先生明确表示了反对,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被“开学仪式感”等裹挟,不仅老师、家长们被“绑架”,孩子之间也隐约有了攀比之风。
商家:新学期前布置教室的商品销量会增加
在某购物平台上搜索关键词“开学仪式感”,会自动跳出来“开学仪式感布置”“开学仪式感拉花”“开学仪式感礼包”等商品。
以某商家为例,“开学季拉花”就颇受欢迎,近期销量1000+,价格从9.9到15.9元不等。客服表示,每当新学期开始,这些用来布置教室的商品销量就会增加不少。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不少商家账号也在推广自家产品。早在8月初,某些账号就已经发布相关视频,并配以“我不允许我的孩子羡慕别的小朋友”等文字,吸引老师和家长购买。然而在这些视频下面,就有家长留言表示反对:“求求你们,别制造焦虑了!”
老师:适当就好,不要太过了
在张女士的帖子下面,不少自称老师的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也希望能取消这样的“开学仪式感”。“我是老师,真的极其反感这种开学仪式感!我只想在教学上用心,不想自己掏腰包,更不想家长掏腰包,对学生来说,打扫下卫生、领新书就是新学期的仪式!”
某公立小学的六年级班主任表示:“我觉得适当的仪式感还是可以的,但不要太过,以免喧宾夺主,简单有意义才是王道。”
另外一名在某民办学校担任班主任的老师也持相同意见:“过于重视所谓的仪式感,会让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很累,但像新生入学、儿童节等情况,完全不搞庆祝仪式也不妥。我的看法是,重大节日可以搞,但不要太夸张。”
网友:仪式感的内容要大于形式
近年来,有关“开学仪式感”的争议一直不断,支持的网友认为,这样的仪式感让同学们变得优秀而自律,以更积极的状态进入新学期。
反对的网友则认为,这属于形式大于内容,增加了老师和家长的负担。
有网友回忆起了自己当年的开学仪式。开学仪式感就是大扫除拔拔草,发一下书。
还有网友认为,“开学仪式感”受到追捧和商家的推波助澜分不开。
观点: 开学仪式不该成“难以承受之重”
对学生而言,开学意味着假期结束、新学期开始,需要尽快调整好状态,投入到充实、紧张、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开学仪式在给学生们带来仪式感的同时,也可以起到鼓励、鞭策的作用。
但是,当不少家长、老师白天上班,晚上还要为了准备开学仪式“加班加点”,甚至孩子们也不堪重负时,这样费时费力又费钱的开学仪式显然已经背离了初心,开学仪式不该成为家长、老师和孩子的“难以承受之重”。相比之下,一场简单、实用、温暖的开学仪式或许更有价值和意义。
(综合央广网、上游新闻 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