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法治日报
深夜送餐被盗车,一女子在街边号啕大哭;一段“女子遭陌生男子要求陪酒”的短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标注的地点为湖南长沙……据警方调查,此皆为自导自演的虚假视频。
接连不断的热门短视频被曝造假摆拍,引发舆论持续关注。短视频究竟能不能进行摆拍,法律界限在哪里?层出不穷的摆拍乱象,又该如何依法治理?专家表示,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当下,一些博主为了吸引流量,事先设计拍摄脚本、摆拍等可以理解,但应注意边界。一些内容涉及社会敏感话题,极易引发争议,不应成为摆拍内容。
造假摆拍扰乱公众视线
“喝个酒,交个朋友”“喝一杯就认识了,我的兄弟都在这里,给我个面子”……
不久前,一段“女子遭陌生男子要求陪酒”的视频冲上热搜,视频中不顾女子意愿不停劝酒的男子遭到不少网友攻讦。当地公安机关很快介入调查。最终,警方证实该视频为团队摆拍编造,涉事4人被行政拘留,相关账号被注销。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网上已出现多起造假摆拍扰乱公众视线的事件,类型多种多样——
悲惨遭遇系:今年年初,有媒体报道自媒体博主“云南波波”拍摄的四川凉山老人、小孩的“艰苦生活”系摆拍,且其在镜头前捐3000元,拍摄完成后收回2800元;
“正能量”系:今年8月,河北涿州救援人员向媒体反映,两名男子带着一名老年人在深水区摆拍作秀,还穿着红色救援背心,被发现后对其进行了劝离;
陌生人系:今年5月底,一条涉连云港“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的视频冲上热榜,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此事系当事女子孙某某为博人眼球摆拍;
制造矛盾系:今年2月,自媒体人谭某为博取同情、吸引流量,与其前夫共同摆拍家暴视频,并在直播时谎称报警……
多位受访网友说,当下刷到的能引起情绪变化的短视频,不少摆脱不了摆拍的身影,而一些主播也遵循着“摆拍炒作—吸引眼球—圈粉涨粉—流量变现—直播带货”的套路。
短视频究竟能不能进行摆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曾持说,目前法律法规对摆拍行为尚未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多与制造谣言、煽动对立、扰乱社会秩序等有关。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散布谣言,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信息;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煽动人群歧视、地域歧视”“宣扬低俗、庸俗、媚俗内容”的信息。
“视频创作,与其他创作一样,有‘剧本’是很正常的,理论上可以进行摆拍,如生活类、体验类、娱乐类的视频,摆拍大家也能接受。但要注意边界,违法摆拍往往同时满足两个特征:未明确标明视频为虚构、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曾持说,摆拍内容合规的界限在于,要么明确标明视频为虚构,要么它就不能直接涉及社会争议话题,把这个领域留给新闻。如果摆拍未明确标明视频为虚构并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它就越过了合法摆拍的边界。
在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苟博程看来,“摆拍”合规的边界,在于其内容是否有悖于公序良俗,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
内容提示尚不到位 不少打起“擦边球”
在短视频博主摆拍被行拘的相关新闻下,有不少网友指责担忧,这种多次出现的“狼来了”式的摆拍视频会消耗公众对相关热点事件的信任。
为何“摆拍—热议—反转”这样的模式能够屡次应验?
曾持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摆拍视频的内核一定是“合理”的,是社会上可能会发生的,比如“女子被陌生男子要求陪酒”的摆拍视频,社会上确实存在女性被骚扰的事实。“不能说大众缺乏辨别力,任何一种现象如果屡禁不止,其背后一定有更深的经济和社会因素。一方面,社交媒体是以流量为评价标准,视频平台的分红也是以流量为基准。这就使得一些博主为了流量,选择拍摄通俗、博眼球的作品。另一方面,如今人们看到争议事件时,往往不将其看作个案,而是倾向于将其普遍化——制造舆论热点的博主就是抓住了这种大众心理,以抽象的社会矛盾反过来捏造事实。”
在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苟博程看来,造成摆拍乱象的主要原因是摆拍视频往往聚焦于生活痛点或时事热点,能够以较低成本吸引网络流量,逐利性驱使此类视频层出不穷。而短视频平台的合规监管力度不够,相关部门的依法治理工作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为解决短视频摆拍乱象,今年7月10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通知》还明确提出,网站平台应当及时发现并严格处置“自媒体”违规行为。
但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很多视频创作者会在视频中加上“本视频内容纯属虚构”等类似提示,但不少人打起了“擦边球”:这些字字体很小,有的和画面颜色混为一体,很难发现看清。
新闻媒体谨慎转发未经核实的视频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以《通知》和其他法律法规来看,行政拘留和封禁账号是常见且合法的处罚方式。获得的粉丝在封停账号后就清空了,营利权限也会被暂停,而且封禁账号指的是全网封禁,平台大多采取实名制登记,可以较为有效地杜绝再犯。
为规范摆拍行为,一些短视频平台也在积极探索。
今年3月,抖音《关于更新“剧情演绎”类视频创作规范的公告》提出,如作品因未对外注明系“演绎”或“虚构”,致使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产生误解,成为“不实信息”,平台将从严处置。快手官方近日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发布涉灾情信息行为”的公告》,将依据《通知》要求和平台规则,严厉打击恶意歪曲事实、编造传播灾情不实信息的行为。
苟博程认为,对于治理虚假摆拍短视频,从监管部门到短视频平台、新闻媒体、视频创作者、视频观众等主体应共同努力。
“短视频平台应积极制定具体、切实有效的视频上传和审核规则、处罚规则,从传播源头把握视频质量,定期巡查并及时下架问题视频;监管部门开展专项宣传周等活动,向社会公众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展示典型案例;各类新闻媒体谨慎转发未经核实的视频;视频创作者主动遵守道德和法律底线;观众注意辨别虚假内容并积极行使举报监督的权利。”苟博程说。
□声音
不能让摆拍类短视频成为谣言“集散地”
自媒体的创作绝不能建立在编造挑拨社会矛盾,贩卖焦虑和制造恐慌故事的基础上,更不能成为杜撰、造谣、泼污水的“集散地”。
一方面,有关部门、平台应持续发力,加强有效管理审核。平台作为传播媒介,应加强相应管理措施,特别是在发现涉嫌有意编造、挑拨社会矛盾类的短视频,应及时从严处置。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日常监测,对部分长期“吃矛盾饭”“打擦边球”的博主,应予以警告乃至约谈甚至封号处理。此外,也应对部分短视频创作者编造所谓“正能量”剧本、蹭“灾情”热度的行为加强管理。
另一方面,应鼓励才艺创作、知识分享等积极内容分享传播,予以一定流量倾斜和奖励。多数网友也乐于看到一些具有实际内容、精心制作的短视频,但由于其关注度并没有编故事来得快,反而造成这类短视频创作者的生存生态堪忧。因此,有关部门和平台应对高质量的视频创作予以一定程度上的合理鼓励,提升相关人员的创作热情,推动积极正向且真正受观众接纳的内容更多涌现出来。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