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健康福建
刚开学这几天,有的孩子一提开学就难受,有的孩子一说开学就打不起来精神,还有的孩子直言不想上学……这些情况有没有出现在您家孩子身上呢?如果有,小心“开学综合征”找上门,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应对。
“开学综合征”其实并不是医学诊断的病症名称,而是指假期结束、开学之始,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异常表现。通过一段时间的调适,多数孩子能适应新环境。如果持续两周,孩子仍有适应障碍,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开学综合征”可能有这些表现
行为——有的孩子可能会拒绝去上学,有的孩子就算去上学了也会出现迟到早退、坐不住、发脾气、顶撞老师等行为。
生理——失眠、睡不实、困倦、没精神、头晕、恶心、乏力、腹痛、食欲不振等,并已排除身体疾病层面的原因。
心理——记忆力或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情绪、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
“开学综合征”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对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但经老师、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孩子的自主调节,多数孩子的不适表现会逐渐消失,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大的影响。
但如果症状较重或症状持续存在,则会导致孩子无法坚持完成学业,或者发展为躯体形式障碍、适应障碍、焦虑障碍等,就会对孩子健康造成影响。
所以,当症状较重,自我调节也没有效果,或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两周还是没有自行好转的迹象时,应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这些孩子容易“不爱上学”
据介绍,“开学综合征”容易出现在几类孩子身上,如:适应能力较差、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的学生;在校常常受到老师批评,且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明明很努力却依然得不到家长肯定,学习成果与家长期望不符的学生;对自己高标准、高要求,急于求成的学生;曾在校遭遇过挫折(如校园霸凌、不公平对待)的学生;受入学、升学、转学等环境变化的影响,可能出现适应障碍,产生焦虑、郁闷、社交困难、压力巨大并难以调适的学生。
专家表示,除了孩子自身的心理素质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的压力程度、疏导方式正确与否等因素都会影响“开学综合征”的轻重及持续时间。
帮孩子摆脱“开学综合征”,家长可以这么做
开学前后这段时间,家长们一定要增加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和孩子交朋友,满足孩子的安全感、被尊重感,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爱的。
父母要耐心询问及倾听孩子诉说的困难和痛苦,对孩子表达出真诚的关心和理解,并反复地疏导及鼓励,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帮助孩子摆脱“开学综合征”,家长可以这么做:
1.减少娱乐活动,温习知识,逐步增加运动。
家长需要注意逐步减少孩子娱乐时间,尤其是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帮助孩子安静下来,使大脑转动起来,集中注意力。
2.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家长要与孩子一同进入学习状态,多鼓励多沟通,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学校有很多可以玩耍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让他们对学校有所憧憬。
与孩子真诚地沟通,彼此尊重,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彼此的心得和体会。
3.鼓励孩子制定学习计划。
家长可与孩子共同拟订新学期计划,在商讨中完成从假期到开学的“频道转换”工作,把孩子新学期要读哪些书籍、以谁为标杆、需要重点提高哪些学科成绩、家长怎样配合等内容一一纳入学习计划,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消除假期后的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