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搭讪小学生,假装借手表打个电话,实际偷电话卡……

警惕!电信诈骗 对儿童电话手表下手了

N央视 澎湃新闻

南方日报

为了随时能够和孩子取得联系,现在不少家长都会给孩子佩戴儿童电话手表。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小一块电话手表,竟然成了电诈分子的新目标。他们是如何借此来实施诈骗的呢?来看江西赣州公安近日破获的一起相关案件。

孩子接连丢失手机卡 电诈团伙浮出水面

今年4月至5月期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公安局频繁接到报案,一些学生家长称自己的电话卡突然被停掉不能使用,与此同时,自己孩子的电话卡莫名其妙地丢失了。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刘俊杰说,去营业厅调取这些电话卡的主卡以及副卡的话单后,发现电话集中在3点、4点,大量打外地电话,一个小时拨打了100多个。

民警结合相关线索仔细侦查,发现了一个共同点,这些出现异常的电话卡,通常都绑定了一个副卡,而副卡一般都是办卡人自己的孩子通过电话手表在使用。而当运营商识别到副卡的异常,主卡就会被关停。侦查中,民警发现拨打这些遗失电话卡卡号所使用的手机都是同一部手机,怀疑该地区出现了一个专门拨打诈骗电话的团伙。

民警通过对手机聊天记录的调取,发现之前称自己手机丢失的张某,曾通过其父亲的手机给黄某发送过一条社交账号留言称,“快跑,警察来抓了”。警方判断,张某和黄某应该属于同一个团伙,侦查员在获得嫌疑人的确切位置后,将他们全部抓获。警方共查处了5名犯罪嫌疑人,其中2名正在刑事强制措施中,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专挑低年级学生下手 以借电话为由盗取手机卡

电信诈骗离不开手机卡,但手机卡需要实名注册,为了逃避警方追查,犯罪分子于是打起了儿童电话手表的主意。他们是如何从孩子手里骗到电话手表,再盗取里面的手机卡呢?

民警通过对学校走访和调取大量公共场所视频发现,今年4月份到5月份之间,在南康区多个中小学周围,频繁出现了一些骑着电动车或者摩托车游荡的年轻人,见到低年级小学生就会上前搭讪。

受害学生李某说:“我当时骑车在路上,两个人就骑着电动车跟我并排走,还跟我讲能不能借我的手表打一下电话,我说可以呀,他打完之后过来就给我,走到一半,我想看一下时间,一看电话手表提示说卡不见了。”

赣州市南康区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谭典雷指着视频监控说:“你看,这是一名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这个骑着电动车的陌生男子向他询问,以停机、没有电为由,向这名小学生借电话手表拨打电话,两个人还在交谈,他是让这名小学生放下戒备心理,然后偷偷跑到旁边,让小学生看不到,其实就是在拆卸手机卡。”

利用电话手表里的手机卡 境内外犯罪分子合作诈骗

诈骗分子骗取到孩子电话手表里的手机卡后,又是如何用其来实施犯罪呢?

民警告诉记者,在得到这些非法渠道获得的手机卡后,犯罪分子会使用一种名为“GOIP”的设备来实施电信网络诈骗。

赣州市南康区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刘俊杰说:“这个GOIP设备是由两台手机加一台音频对录线组成。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一部手机插流量卡,里面安装语音聊天系统,这个系统会直接跟诈骗分子联系。诈骗分子拨打了电话的语音内容,就传导到打电话的这部手机上。这部手机也装了一个软件,境外的诈骗分子就直接操作这个电话,可以自动拨号。”

GOIP是一种网络通信的硬件设备,支持手机卡接入,可供上百张SIM卡同时运作,能将传统电话信号转化为网络信号;同时又可以虚拟拨号,任意切换手机号码拨打受害人电话,同时还支持远程操控、远程拨打电话、收发短信。

□提醒

电话手表不外借 避免成为电诈“工具人”

据了解,类似的骗局在国内已发生多起。

电信诈骗花样百出,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电话卡。民警介绍,孩子电话手表中的电话卡,与成年人使用的电话卡并无本质区别,都具备通话和流量使用功能。诈骗分子正是利用孩子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较弱等特点,来对电话卡进行盗取。为了防范此类伸向孩子的黑手,家长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时常叮嘱孩子:

1.在没有家长或老师的陪伴下,不要随意外借电话手表。大人真的有需要,是不会找孩子帮忙的。

2.家长也要时时关注孩子电话手表的使用情况,如电话卡被盗、被抢,应立即联系手机运营商挂失账户、注销被盗手机卡,并及时报警,以防被犯罪分子利用。

3.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防骗教育,不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与陌生网友视频通话,在网络平台收到陌生人信息要及时跟家长沟通;家长也要保护好银行账号、密码、支付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开学季

请收下这份未成年人反诈攻略

有统计2022年电信网络诈骗案发情况,显示未成年人上当的主要电信网络诈骗类型有: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刷单返利类、冒充熟人等特定身份类、虚假购物服务类等。四者合计占比约73%,受害人的年龄从10岁到17岁不等。

□案例

玩游戏免费送“皮肤”?

福建一名小学生被骗12万元

近日,家住福建宁化县某镇的11岁小学生张某某,在使用其父母手机玩游戏时,看到一个免费赠送游戏皮肤的消息,张某某信以为真,便赶紧加了“客服”的QQ进行领取。不料在领取过程中,“客服”告知:因为张某某是未成年人导致公司财务被冻结,需要其好好配合进行解除冻结,否则马上起诉让其父母坐牢。

单纯的张某某因为害怕而对此深信不疑!通过QQ视频按骗子要求操作并展示付款码。在输入支付密码后,被转走约12万元。

8.88元就能获得明星签名照?

北京一女孩被骗5万元

近日,北京一学生小陈(化名)通过一个粉丝群获得一则信息,支付8.88元就能获得某明星的签名照。为了支持自己喜爱的偶像,12岁的小陈通过手机扫码支付了8.88元。但群里的售后人员很快告知小陈,由于小陈是未成年人付款,导致他们平台被有关部门冻结了5万元,这笔损失必须由小陈赔偿。紧接着,售后人员给小陈发来了一个视频说已经报警,警察正在办案,如果不尽快返还这5万元,小陈的家人将会受牵连,还有可能会坐牢,这更让小陈心生恐惧。

群里的售后人员很快又打来了语音电话,让小陈赶紧把妈妈的手机拿过来,解除限制,并说这件事不能告诉任何人,惊慌失措的小陈就顺从地照办了。小陈的妈妈当时正在忙着工作上的事,没有注意到女儿的异常。直到小陈连续通了一个多小时电话后,她才发现不对劲。夺过手机后,小陈妈妈发现她的一张信用卡被透支了5万余元。

□提醒

警惕伸向未成年人的“黑手”

警方提醒,警惕伸向未成年人的诈骗黑手:

1.不轻信任何宣传免费送游戏皮肤或游戏道具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2.不轻信“未成年人转账违法”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

3.警惕不法分子以添加明星私聊、拿明星签名照、参加明星举办活动等为噱头引导未成年人上钩。家长们需要引导孩子,在追星过程中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心态,不要轻信任何近距离接触明星的机会,任何支出都需要在家长们的指导下进行。

4.家长要看管好个人手机和支付账户,防止孩子使用手机向陌生人转账付款。

□声音

全民反诈不能少了未成年人

如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明显的链条化特征,各个环节分工协作实施,每个环节的任务都很细、手段也很隐蔽,行为目的让人难以觉察。

一些涉诈人员利用未成年人涉世未深、心智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等特点,间接实施诈骗。最高检统计数据显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现出犯罪主体年轻化、受害人群低龄化的趋势。提醒家长和相关部门,未成年人反而应该是反诈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重点提高未成年人反诈防骗意识,才能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远离各种隐形变异的诈骗行为,提高临场反应能力,而不仅仅是依靠家长的提醒。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