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齐鲁晚报
今天,我们迎来第39个教师节,今年的主题是“躬耕教坛,强国有我”。近现代以来,我国的教师节曾有多个纪念日,其中最早的,要算九十多年前教育工作者自发创立的6月6日教师节。“双六”教师节是怎么发起的,那时的人们又是怎么庆祝的呢?
第一个教师节由何而来?
第一个教师节的创立,和当时教师的处境有关。看过电影《驴得水》的人,一定会对民国时期基层学校不佳的办学条件印象深刻:一群来自大城市、怀揣梦想的青年,在僻远的乡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但经费严重不足。为了支撑下去,他们不得不把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工资。
《驴得水》的故事虽然有艺术想象的成分,但何尝不是当时教育环境的缩影。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各地陆续建起了新式学堂,新的教师群体也随之形成。根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1930年全国仅初等学校就有24.5万所,教职员55.4万人。但当时中国战乱连连,经济落后,教育投入非常有限。国家一年拨给的经费,平均到每所小学仅360元左右,可谓杯水车薪。
这直接导致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菲薄。当时曾对201所小学校的1008名教职员开展调查,发现人均月工资仅为25元左右。乡村教师的待遇更低,1932年6月的《新闻报》载:“乡村之中,(教师)月薪自数元起,至多不过二十元。当此米珠薪桂之时,此区区之数,焉足生活?”此外,教育管理制度也不完善,教师们有时连这样一份工作也保不住,一朝天子一朝臣,往往因为校长更换,而丢了工作。与此同时,教师又承担着极重的工作任务和社会责任。如何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是当时教育界有识之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教育家邰爽秋是其中的先行者。生于1897年的邰爽秋是江苏东台人,20世纪20年代,他连续获得国立东南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任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兼中央大学教授,积极从事民生本位教育,先后著有《民生教育》《教育经费问题》《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普及教育问题》等,很能体现他的教育思想。
1930年,他到河南大学任教,赴农村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对教师的生存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教师的待遇不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而要改变现状,必须“联合全国人士,共起挽救。冀以促政府之注意,社会之觉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31年5月,邰爽秋联合教育、政治、新闻等各界人士三百余人,在南京召开筹备会议,发布《教师节宣言》,倡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在宣言中,他说:“同人等深觉中国今日之教育人员,其所负责任至重,而社会责备至严;然其生活至不安定,地位至不稳固,而复缺乏修养之机会。”不解决待遇、地位、深造这三个问题,必将影响教育的发展,这不仅是教师的切身痛苦,也将是社会的重大损失。
次年6月,邰爽秋又趁热打铁,同青岛大学教授梁实秋、河南大学校长许心武、教育部科长彭百川、南京中学校长汪懋祖等“中华教育工作人员”一起,向全世界教育工作人员发出了《提倡六月六日为教师节暨致全世界教育工作人员一封公开的信》。代表中国教育工作者,向全世界宣布:6月6日是中国教师的节日!这样,1932年6月6日成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教师节。
为什么选在六月六日?
关于当时为什么选定6月6日作为教师节这个问题,发起人曾说:“所以定为六月六日,取名‘双六节’者,以便于号召,且适当学年将终,下学年计划方待确定之时。”可见理由有二:一是叠字好记,朗朗上口;二是学年交替之时,易于向当局表达改进意见。
当时的一位教师,在《论教师节应以六月六日为节日之理由》中,则说得更清楚:月日相同的叠日,简明易记,但“四四(四月四日)”已为儿童节、“五五”已为端午节,而“七七”“八八”在暑假中,“九九”又刚开学。时间点合适,又未被占用的,只剩下六月六日,所以被确定为教师节。
到了1939年,重庆国民政府舍弃了这一事实上的教师节,转而将孔子的诞辰农历八月廿七作为教师节,但没有得到广泛接受,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上还是习惯庆祝六六教师节。
以前的教师节怎么庆祝?
邰爽秋等人的倡议和宣言发出后,得到了全国教育界的热烈响应。1932年6月6日,南京大、中、小学教育人士四百余人,在金陵大学大礼堂举行教师节纪念大会;同日,河南开封教育界人士六百余人,召开大会庆祝教师节,会上除有各界代表致辞外,还通过了议案十余件,并进行了游艺表演,“极一时之盛”;6月7日,刚刚经历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遭受了损失的上海闸北市立小学,也发布了《教师节宣言》,确定了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师待遇等四点奋斗目标。
之后,六六教师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认同。湖南、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广东等地都举行了各种庆祝活动。就连当时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也于1934年教师节举行了大规模庆祝活动,1935年香港教育界又在娱乐戏院举行庆祝大会,各学校教职员工两千多人参加。除了举行各种活动,学校还在6月6日这天放假,作为对教师实实在在的关心。1932年6月6日《申报》报道,上海市中学教联会5日召开理事会,决议教师节放假一天,并通告各校;1933年,南京的私立学校在6月6日放假半天;1934年教师节,香港各校也放假一天。
6月6日无疑是当时社会上广为接受的教师节,但它有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呢?1931年5月,发起人邰爽秋在南京召开筹备会议时,曾向政府提出申请,但教育部并未将这一节日列入下一年度的校历;次年5月,南京一市立小学校长曾呈请市社会局转教育部,请明令规定6月6日教师休假一天。但教育部依然没有同意:“查学校教师,如自动择定年中某日作纪念日,自属可行;惟列入学校历一节,未便批准。”话说得很明白:自己庆祝可以,列入国家节假日不行。
之后,1932年6月,南京各界举行教师节庆祝活动时,曾决定“呈请国府行政院,明令规定六月六日为教师节”,最后也不了了之。所以,“双六”教师节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民间节日,由各地自发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