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曾炳光
通讯员 陈家燕
从芝山脚下的一间砖瓦平房,到一座镶嵌在金峰经济开发区的科技法庭,是一站式法庭建设的丰硕成果;
从芝山法庭到金峰经济开发区人民法庭,是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的主动作为;
从省级“青年文明号”、“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到入选全省“最美法庭”,是司法服务水平的再次提档升级。
回望走过的七十年,作为最早设立的派出法庭,金峰经济开发区人民法庭的变迁是芗城区人民法院夯实基层基础、发挥职能作用的生动缩影。
下一步,金峰法庭将以扩大办案效果、延伸司法服务、做实产业保障为主抓手,突出能动司法理念更新,走心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努力为金峰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撑起司法“绿荫”,绘就事了人和、景美人怡、业兴人富的法治新画卷。
坚持围绕大局 高站位服务中心发展
金峰法庭年均收结案3957件,居漳州全市基层法庭之首,为破解“案多人少”难题,金峰法庭以“三个优化”不断夯实“园区枫桥”基层基础。优化审执团队,组建立案速裁组、刑事审判组、民事审判组、商事审判组、执行组和法警中队,形成“一法庭、多团队”“5+1”的立审执一体化运行模式。优化审理模式,主动融入全区中心工作,建立“调解—速裁—精审—快执”全链条司法治理体系,成立金峰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及配套项目司法行政调处中心,对接重点工作、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对涉企案件推出“护航企业发展快车道”模式。优化司法服务,依托17个服务民营企业工作室,定期到辖区企业开展巡回服务,为开发区企业和辖区群众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企业,实现“小事不出企业、大事不出园区”。
聚焦主责主业 高效能推进乡村振兴
金峰法庭坚持以诉源、案源、执源、访源“四源共治”的工作思路,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开辟了乡村矛盾纠纷化解的“专业跑道”。
创新工作机制,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实际需要,设立两处乡村振兴矛盾纠纷调解室,启动“无讼乡村”示范创建,延伸诉源、执源治理触角,因地制宜、务实求效,打造出多元解纷体验“满意窗口”。总结办案思路,完善纠纷审理规则和裁判标准,构建贴合乡村生活场景的法庭诉中审判模式,拓宽案源治理路径,让权益维护更加高效,近年来妥善调处“三农”领域纠纷1189件。落实裁判效果,创新债权转让机制、执行和解建议书等执行措施,以“自审自执”模式打破胜诉利益兑现壁垒,把访源治理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三年来,共办结各类案件11488件,有力保障乡村产业健康发展。
深化法庭建设 高质量服务基层治理
金峰法庭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积极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稳步推进数字赋能建设,积极构建便民利民、线上线下共享的智慧诉讼服务体系,将最智能、最现代的设施投入司法服务相对薄弱的城乡接合部,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治理一体化水平。稳健运行智慧法院成果,开展线上送达、调解、开庭、执行等全流程诉讼活动,确保疫情期间法庭“不打烊”、服务不打折,司法保障辖区安全稳定。稳扎稳打织密普法网络,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前沿阵地作用,打造“家门口”“微指尖”“特色型”普法课堂,助力辖区平安乡村、法治园区建设,金峰法庭成立以来,共开展巡回审判、示范庭审、送法进乡村等“菜单式”普法活动178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