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史话 上一版   

那年中秋,谁最爱发圈?

——如果古人也有朋友圈

N综合北京青年报

海南日报

北京晚报 央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了,对于现代人来说,中秋节这一天,不少人会在朋友圈里晒晒月亮,晒晒月饼,更有热恋男女晒恩爱、一家老小晒团圆、异乡漂泊晒思念等。

如果给古人一部手机,中秋节时,他们的朋友圈会是怎样的呢?

祭拜月亮

拜着拜着就成了中秋节

通常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传统。如《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里说的“夕月”就是祭拜月亮,说明先秦时代的帝王就已经开始祭月、拜月了。

至于“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其中有“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的记载。不过,这里说的“中秋”只是时间概念,即农历秋季八月。直到唐朝时期,中秋节才开始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

北宋后,八月十五被正式定为“中秋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当时开封的盛况:“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明清时期,中秋节与端午、年节并重,合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三大节”。此时,中秋的节日气氛更加浓厚。明清时期,民间以天上圆月和月饼之圆比拟家人团圆,中秋也成为家庭团聚的节日。明朝田汝成在《西湖游览记》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

吃石榴祈求“多子”

但没求“多籽”呀

吃月饼是现代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仪式感。而“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粱录》,那时的月饼还不是圆的,是菱花形。古代月饼最初是祭品,北宋之时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流传到民间,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除了月饼,古时候的中秋节,其实是瓜瓜果果们的主场。比如,“祭月”时,要摆上一堆圆滚滚的果子,还要“花式”切瓜、分瓜。明代《帝京景物略》里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

而能够被摆上餐桌和祭台的瓜果,个个可都不简单,不仅要好吃,还要好闻。

宋朝的时候,清河郡王张俊请皇帝吃饭,摆出了一道“绣花高饤八果垒”,其中就有橙子和香圆(即香橼)。

这些有着清香的柑橘属植物,摆在一起,不是用来吃的,纯粹是放着好看的。它们还会被古人放在床帐内,夜晚伴着橙香味入眠,也是一种别致的香氛享受。

清代《北京风俗志》中还记载着:“京城中秋吃石榴,团圆多福”。石榴,果实圆润、抱团而生,寓意“多子多福”。祈求“多子”,但没求“多籽”呀,它的籽也很是让食客们头大。

有人要问了,既然有无籽西瓜、无籽葡萄,为啥没有无籽石榴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我们吃石榴,吃的是它的种皮,要是把籽(种子)给搞没了,那就连种皮都没得吃了。

月亮之上

唐玄宗也想自由飞翔

同样是赏月,一般人最多就是发发感慨而已,可有一人偏偏不按常理出牌,这个人就是唐玄宗。

话说,这天是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的八月十五中秋夜,唐玄宗正在宫中饮酒赏月,他忽然有了到月宫一游的念头,要知道,阿姆斯特朗在一千多年后才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虽然这个想法实在是不靠谱,但皇帝发话了,怎么办呢?这时天师叶法善站出来了。

这位叶天师可是足足活了107岁,早在唐高宗时就因为道术高明名动朝野。唐玄宗问叶法善能否满足他这个小小的愿望,叶天师大手一挥:“这个不难!”说完就把手里的板笏往地上一扔,只见变成了一条银色长桥,一头在殿前,另外一头遥遥直至天上明月。叶天师扶着玄宗,走上桥去,看到一处匾额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六个大金字。庭前一株桂花树下,无数白衣仙女正翩翩起舞。叶天师告诉他,这些仙女身上穿的白衣叫做霓裳羽衣。

难得遇见仙人歌舞,只恨当时没有相机,唐玄宗只能当场一一默记下来,回来便发了一条朋友圈。第二天,玄宗把记下来的曲子和舞蹈传给杨贵妃,并亲自取名为《霓裳羽衣曲》。

游月宫这种只能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神技能,自然不会是真的。叶天师大概对唐玄宗施行了类似催眠术的某种幻术,让他有了似真似假的虚无缥缈经历。

四十多年后,当年风华正茂的唐玄宗已经成了走路都颤巍巍的老爷爷,但他中秋夜赏月的爱好似乎一直没变。

公元755年八月十五的晚上,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来到大明宫的蓬莱池畔赏月。然而这次,他找来找去也没找到一个赏月的最佳位置,便下令在池塘西边修建一个“望月台”。不过,没多久,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自然没有闲情逸致修什么“望月台”。

想家这件事上

大文豪也不能免俗

在四万余首唐诗中,写到中秋节赏月的诗歌共有111首。大过节的,谁家不是吃吃喝喝?所以,这天写诗的人,大多是孤单的,比如李白。

公元742年秋,李白奉唐玄宗之诏进京,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二岁了。他踌躇满怀,期盼着在玄宗的重用之下,干出一番事业。然而,所谓的“受重用”,也只不过是为唐玄宗和杨贵妃写写清平调。两年后,李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长安。苦闷不已的他一口气发了四条朋友圈(《月下独酌》诗四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大过节的,没人陪他喝酒,怎么办呢?没关系,我邀请月亮一起喝,再叫上自己的影子……大诗人的脑回路果然不一般!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急转直下。山东、河南处于一片战乱之中,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759年中秋夜,杜甫在朋友圈里发了一首《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中秋佳节,想家想朋友的人当中,还有一个人叫白居易。815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八月十五这天,大家都在赏月,他忽然想起那些年在长安曲江池畔的情景,忍不住发了个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好友元稹:“说人话!”

白居易:“我想家。”

乾隆皇帝过中秋

脑洞实在多

要说清朝的皇帝里跟中秋节最有缘分的,就要数乾隆了,为何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乾隆皇帝的生日为八月十三,跟中秋节只隔一天。清朝皇帝过生日,全国都要放假,称为“万寿节”。到了乾隆时,他一高兴将万寿节和中秋节连起来,放三天假。

在他七十岁生日这年,工部尚书彭元瑞写了一首《古稀之九颂》作为贺礼,乾隆看了之后十分高兴,随后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还是朕最厉害啊!”(《古稀颂》)一时之间,这条朋友圈之下点赞人数很快破万。

众所周知,乾隆是位爱好文雅之人,他一生写下四万三千多首诗,一个人写诗的数量,差点赶上《全唐诗》了。中秋节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诗兴大发的他怎么能忍住不发朋友圈呢?乾隆皇帝一生写了100多首中秋诗,大概内容无非就是月亮很美,风景很棒,生活美美哒,你好我好他也好。比如“塞景清如此,秋思动者谁”“底知塞苑胜禁苑,仍有荷花傍桂花”。尽管这些诗并无一首流传于世,依然不妨碍朋友圈里一片一片的小红心。

中秋节第二天,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也就是木兰围猎拉开了帷幕。当时的外国画师郎世宁曾用画笔记录过这一盛况,这下照片也有了,乾隆皇帝的朋友圈开始以每日十条以上的频率狂刷屏,试问参加围猎的人,准备好点赞了吗?

中秋节在古代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祭月、赏月、挂彩灯、吃月饼等,很多习俗延续至今,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