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看老福州如何花式过中秋

N海都记者 周婉怡/文 毛朝青/图

又是一年一度中秋佳节。提起中秋,跳入脑海里的是什么?是空中玉盘似的皎皎明月,是阖家团聚的谈笑时光,是古人笔下不染尘俗的诗词,还是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国的历法把一年分为四季,一个季度又分为三月:孟、仲、季,八月是秋天的第二个月,因此中秋又称为“仲秋节”。

那么,中秋是从何而来?福州中秋又有哪些消失的民俗?心灵手巧的福州市民如何欢度中秋?今天的《谈天说地》就来聊聊中秋那些事儿。

中秋节

唐代诗人的诗词大会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秋节不仅被称为“仲秋节”,也被称为“祭月节”。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湖江介绍,“祭月节”的由来,在相关辞典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于月亮有圆缺盈亏的自然特性,象征着人间的聚散离合,在农历八月十五月亮最圆之时,也象征家人团圆美满,因此在中秋节举行祭月仪式,祈求幸福团圆;另一种说法则与后羿怀念妻子嫦娥的传说有关,在古时嫦娥常被人们视为月神,因此人们常在中秋之夜月亮未升时,摆上瓜果、月饼、清茶等供品,等月到中天,焚香顶礼膜拜和许愿,以寄托美好的愿望。

中秋风俗活动早在周代便已经有了,但真正记载“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在《唐书·太宗纪》一书中。此外,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于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因此中秋节是在唐玄宗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节庆仪式。

“其实,盛唐诗人过中秋,最重要的不是吃月饼,而是作好诗。”李湖江说道,盛唐时期中秋节主要围绕着赏月开展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比如登高台、泛轻舟、赏桂花、吃月饼、赋新诗等,尤其是诗人对月赋诗,这些诗词流传千古,至今仍能触动人心。比如著名诗人李白就留下了许多吟唱月亮的诗歌,他的相关诗作常常充满了思念之情,比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有时候他的诗作甚至带着几分寂寞,比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的诗更多的时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鲤鱼饼

福州人独有的“月饼”

旧时,福州的中秋颇有“玩”意。

中秋之夜,各家各户案供瓜果拜月,焚香向空祷祝,大人告诉家中的孩童,中秋之夜的天会落下宝贝,名叫“月华”。孩子们要去捡“月华”,捡到要紧紧抓住,然后放在米缸里,米就变很多,放在衣柜里,衣服就变很多。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道,月华是虚无缥缈的,其实找月华的意义就是在找理想、找吉祥,找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如今,找“月华”已经鲜有人做。

福州还有一种习俗叫“秋高气爽走月亮”。走月亮——中秋夜晚,因秋高气爽,明月当空,大家都喜欢到郊外走走,俗称“踏月”或“走月亮”。老福州人认为中秋夜游除了散心、游玩之外,还有一个更积极的意义,便是可以保持身体健康、祛除疾病,因此该习俗又称“走百病”。

“吃鲤鱼饼”是福州独有的中秋习俗。在古时,每到中秋节,外公外婆便会买“鲤鱼饼”送给外孙、外孙女。邱登辉说,“鲤鱼饼”蕴含了两种寓意:一是祈求多子多孙,因为鲤鱼一次能够繁衍许多后代,俗称“放子化三千”;二是象征鲤鱼跳龙门,祝愿孩子新学期学业上进,大有前途。过去,“鲤鱼饼”制作简单,鲤鱼形状,没有馅,口味近似于现在的征东饼,中间还可以穿上红绳,给孩子们挂在胸前。由于鲤鱼饼挂着能够玩,饿了还能吃,好玩又好吃,颇得孩子们的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鲤鱼饼又重新回到中秋佳节的习俗中。近年来,福州人对传统鲤鱼饼进行了创新,重视馅料与口味,更考究形状与颜色,受到不少市民的喜爱。

茉莉花灯

点亮中秋夜的浪漫

中秋来临,心灵手巧的市民在网上发布了自己制作的茉莉花球。网友“布鲁士蓝”告诉记者,茉莉花是她喜欢的花朵,又是福州的市花,于是就突发奇想用美丽的茉莉花做了一个欢庆中秋的花灯。

该网友分享了美丽花灯的制作过程。首先,需准备一些新鲜的茉莉花,剪去花梗,将四根铁丝的中间互相缠绕拧紧作为花灯的底部。其次,用铁丝分散的八端穿过朵朵茉莉花,穿好后在铁丝中藏入灯带。最后,用铁丝包围灯带固定打结。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