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闲置大厝变新书院

在泉州南安市码头镇大庭村,乡贤无偿提供一座闲置多年的闽南大厝,在村委会和其他乡贤的助力下,成为老少皆爱的公益书院

书院开放后,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好去处

改造前的大厝,已闲置多年

N海都记者 董加固 杨江参 文/图

在泉州南安市码头镇大庭村,一座闲置多年的闽南大厝,在今年焕发出新生机,成为一座老少皆爱、常去光顾的书院。闲置大厝变身书院,背后有哪些故事?

改造4个多月,“九郎书院”揭牌成立

8日上午10点多,记者来到大庭村,一座古色古香的闽南大厝出现在记者眼前。大厝的正门和左护厝的大门,均保留着木质门,上刻一对漂亮的“囍”字,寓意“双喜临门”。其中,左护厝大门的青石上,还雕刻着一些精美的人物像。书院位于大厝的左护厝,上写“九郎书院”。

“九郎,是我们村的开基祖先,唐末随王氏入闽,书院以他的名字命名。”大庭村村委会常务副主任戴秋耿介绍,九郎书院是大庭村2023年省级乡村振兴项目之一,占地200多平方米,今年4月开始改造,通过争取上级补助和村委会自筹,共投入30余万元,于今年8月28日上午正式揭牌。平时开放时间是上午9点至11点、下午2点至5点,开放一个多月以来,已成为村里孩子和老人读书、休闲的文化“充电桩”。

记者走进九郎书院,内部宽敞明亮、环境清幽,大厅一侧墙壁的宣传板详细介绍了大庭村村史及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再往里走,设有茶歇区、大讲堂,配备投影仪、讲台、电脑、音响、桌椅等。大厅的左侧一排设有6个房间,前两间是可容纳上万册图书的书房,第3间是家风家训馆,第4间是“桑梓情怀”主题展,第5间为“传承红色基因,永葆革命本色”主题展,第6间是“农耕文化”主题展。书院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别具匠心。

提供场所、捐赠书籍,乡贤们群策群力

“九郎书院的开办,离不开爱心乡贤的支持。”戴秋耿说。

据介绍,这栋大厝最早由印尼华侨戴平佑所建,上世纪70年代被大庭小学借用为教室,后由村民戴凤洗购入居住。几年前,戴凤洗的子孙陆续搬出后,大厝便开始闲置。今年4月,大庭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戴端阳与古厝主人戴凤洗的女儿戴德华商量后,戴德华决定大厝的左护厝供村里无偿使用。

“我也曾在大厝里上过学,父亲将房子买下后,我们一家人生活在这里,对这座大厝有很深的感情。”戴德华说,父亲2000年过世后,她和兄弟也陆续搬出,大厝便处于无人居住的状态,“父亲一生热爱公益事业,受到乡亲们的爱戴,听到村里有建公益书屋的需求后,便决定将大厝无偿提供给村里使用”。

“目前,书院共有藏书约2000册,一部分来自村里的农家书屋,其余由爱心乡贤、社会爱心人士及书店捐赠。”戴秋耿说,书院揭牌当天,新华书店捐赠了200册图书,自由撰稿人戴伟峰捐赠了300册,旅港乡贤戴建评也捐出自己撰写的医学常识、折纸艺术等方面的书籍。

如今,九郎书院既是公益书屋,也是大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村里的青少年活动基地。据悉,未来书院还将“升级”,增加乒乓球桌、棋牌室、羽毛球场等,让书院的“文体娱”更加丰富,并发动村里的退休干部、教师,一起帮忙管理书院。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