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花巷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泉州这栋百年老洋楼 化身侨史馆

崇诗学校为混合结构两层洋房

N海都记者 董加固 杨江参 文/图

在泉州南安,有一栋百年老洋楼,化身成码头镇侨史馆。这背后有哪些故事?近日,海都记者前往探访。

整个侨史馆精心设计合理布局

8日上午11点多,海都记者来到南安市码头镇大庭村,一幢闽南建筑风格的小洋楼映入眼帘,红砖与木制的门窗透露出古旧时光的模样,颇有年代感,这正是码头镇侨史馆。

走进馆内,一个个板块、一张张照片无声地讲述着侨胞们爱国爱乡、奉献当地社会的感人故事。这些著名华侨人物,有戴金华、吴记藿、刘享赙、雷文铨、黄仲咸、雷学金、戴宏达等。多年来,他们为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及教育事业做了突出贡献,也为家乡的经济腾飞做出了贡献。

大庭村村委会主任戴祖福介绍道,码头镇侨史馆里头设置了侨史文化展厅和侨批实物历史展厅,其中侨史文化收录了华侨历史资料、华侨代表人物、侨史革命文化等多方面资料并上墙,侨批实物历史展厅收录了侨批、涉侨历史物件等多件实物。

在闽南语中,“批”字意思是书信,“侨批”是海外乡亲寄的信。侨批局是为华侨通信汇款服务的经营机构,侨批局工作有信款收集、头寸调拨、承转、派送解付四个环节。此外,馆内有一把老式铁铸理发椅,这把理发椅是华侨雷永习购置并带回码头理发店的,经三代人使用,至今已逾百年。整个侨史馆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和声、光、电场景效果,让历史更加鲜活,更具生动性。

据了解,南安码头镇是著名侨乡,拥有华侨华人13.3万人、港澳同胞3万多人。近现代以来,该镇涌现出众多侨领。为更好地弘扬传承华侨精神,挖掘华侨历史,记录各个时期华侨华人对祖国、家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2021年9月,码头镇党委、政府决定利用大庭村的崇诗学校(南安第二实验小学前身)筹建码头镇侨史馆。2021年12月,侨史馆布馆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百年老洋楼承载着一段兴学史

值得一提的是,码头侨史馆所用的这栋老洋楼,原来是所学校,又与一名华侨有关,也承载着一段兴学史。

“这名华侨叫戴金华,是我们大庭村人,是他捐资创办崇诗学校的。”戴祖福告诉记者,戴金华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出生,7岁入塾,14岁辍学随兄到菲律宾学商,做布匹生意,经过十多年积累,渐成富商。

他善于为侨众排忧解难谋福利,被推举为福联和布商公会会长,连任十余年。他还积极响应孙中山号召,1909年加入普智阅书报社,参与创办《公理报》,宣传推翻帝制。1914年,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戴金华领导旅菲同志加入并任总支部长,他积极筹款支持革命。在此期间,戴金华在菲律宾出资并派侄子戴愧生专门从菲律宾赶回家乡筹办“崇诗学校”。

“先贤们希望后辈可以崇尚并且秉承诗礼传家的美德,所以取名为崇诗学校。”戴祖福介绍道,崇诗学校采用当时教育部颁行印刷的新学制课本,有国语、算术、修身、常识以及图画、唱歌、体操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不同年级的课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程设置合理科学,便于学生接受。

至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乡中的私塾相继停办了,有的私塾先生就转入崇诗学校任教。1928年,崇诗学校改名为“私立小学”……几经周折,几度易名。新中国成立后,南安县第二实验小学随之更名为南安市第二实验小学,一直延续至今。如今的南安市第二实验小学矗立在大庭村的另一块宝地上,新校舍于1985年秋由众侨亲协力兴建而成。

1992年至1993年间,旅居菲律宾老一辈校友感念母校崇诗学校的恩泽,踊跃集资回乡,对崇诗楼(面积约1100平方米)进行重新修缮,仍然交给南安第二实验小学使用,大大改善了学校的校舍设施。历经百年的崇诗楼古朴壮伟,是大庭村重教兴学的历史见证。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