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节、菊花节、女儿节、老人节……重阳节有多少别名,就有多少故事。它在先秦时有着神秘气息,在唐诗宋词中热烈绽放,终成登高敬老的欢悦节日,彰显着中国人尊老敬老的传统习俗。
九月九“重阳节”从何而来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学界现有先秦起源说、西汉起源说以及东汉起源说这三种观点,各有各的理由。
登高祈福、秋祭佩茱萸、吃重阳糕、赏菊饮酒、籍野宴饮、敬老……节日的文化活动热闹纷呈,让史学家难以界定它的起点。
金秋给农业社会的人们带来的不光有丰收,还有自然而发的喜悦与感恩。农谚有云:“九月九,大撒手。”意思是大半年的田间劳作,到了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基本告一段落,人们需要一个节日来放松和欢庆,也需要一个仪式来感恩天地和先人的福佑。《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了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如果把登高秋祭、大型宴饮等庆祝活动看作是重阳节习俗的源头,那么先秦时就有了重阳的雏形。
到了西汉初期,汉高祖颁布了养老诏令,为老人免徭役、赐酒肉,还为德高望重的老者设有“三老”的管理头衔。由此,通常认为从西汉起就有了重阳之日祈求长寿的风俗。
唐代国富兵强,物阜民丰,过重阳的风气更盛于前朝。贞元四年(788年)九月二日唐德宗的一纸诏令,将重阳节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宰相以下及常参官共赐五百贯,翰林学士共赐一百贯,左右神威、神策、龙武等三军共赐一百贯……金吾、英武、威远及诸卫将军共赐一百贯,各省诸道奏事官共赐一百贯。节日里,百官不但可以休假,还能领“过节费”,职位越高,赏赐越多,拿着这笔钱可以“择地追赏为乐”。
唐代人如何过重阳节呢?“登高赏秋、赏菊饮菊花酒、辟邪祛灾、佩戴茱萸、食重阳糕、籍野宴饮、祝寿敬老、思乡忆友”这八大重阳节的风俗自然不能少,除此以外,唐德宗鼓励民间讲武习射,各地纷纷举办九九重阳的骑射活动,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
重阳节也是最早的教师节
在古代,重阳节还有鲜明的女性特质。在西汉人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中,就有“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祓禊登高”的记述。传说东汉安帝的女儿重阳公主组织百姓登高,战胜瘟神,由此九月九日还是一些地方传统的“女儿节”。
成书于明朝末期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每到重阳,“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
民国时期,为了增强国民体魄,政府提倡在重阳节进行登高习武等活动,并将九月九日定为体育节。重阳节也是中国最早的教师节。山西、四川、河北等地都曾将重阳节作为尊师重教的节日,学生会在这一天给先生送糕以示敬意,老师们也会在这一天放假休息。如山西《沁州志》《武乡县志》里记载,重阳节这天要“拜礼师长”;四川《万源县志》记载“各学校于此日(重阳)休假,教职员率领学生游山玩水,谓之登高”;河北《任丘县志》记载“重阳隆师放学”。
而九九重阳与“久久”的谐音,更让重阳节长寿、敬老的寓意深入人心,重阳节敬老的传统也一直延续。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古老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综合北京晚报、北京日报、钱江晚报、新华)